常州新坊桥

新坊桥是常州的文化标志之一,称其为地标。因历史上晋陵、武进二县同城,明清以前,城中以桥为界,桥东属晋陵,桥西属武进;古代漕运又从此桥穿城而过,河段名称也不尽相同,桥东称东排湾,桥西称西排湾。早在两晋时期,附近曾立孝仁坊,北宋时又竖椿桂坊,椿桂坊较于孝仁坊要晚,百姓于是视椿桂坊为新坊,此桥也因此与坊同名。
新坊桥最早的桥名因无记录,故以俗名流传至今。宋《咸淳毗陵志卷五·桥梁》:“新坊桥在天禧桥东,梁大同元年建,晋陵、武进于此分界。”元《泰定陵陵志·桥梁》:新坊桥“在东、西排湾中,皇庆年间,郡人杨氏(重)建”。明《正德常州府志卷一·桥梁》:“新坊桥,弘治十一年,知府曾望宏重修。”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五·疆域》:“新坊桥跨前河,梁大同元年建,元皇庆间重建,明弘治十一年重修,为四冲孔道。绾毂东口,晋陵、武进旧于此分界,东晋陵,西武进。从新坊桥循前河南涯而西,曰椿桂坊,宋郡守徐申建,以张太傅彦直四子联第,取‘灵椿丹桂’为名。”
以上文献记载,传递三个重要历史信息:一是新坊桥位于东、西排湾中央,以桥为中心,桥东旧称东排湾(即今天麻巷至元丰桥河段),桥西旧称西排湾(即今天青果巷河段);县域也以新坊桥为中心,桥东旧属晋陵县,桥西旧属武进县,一桥跨南北,一河亘东西,两县由桥分界,新坊桥可谓常州千年历史见证人。自大同元年梁武帝始建此桥,历代经过多次修缮或重建,最近一次修缮是在1986年。在此以前,元皇庆年间(1312—1313)、明成化年间(1465—1487)、弘治十一年(1498)、嘉靖十三年(1534)皆修,常州知府朱昱曾撰《重修新坊桥记》,石碑今佚。清末民初,又经修缮。
提及新坊桥,人们必然想到为何起“新坊”之名,有了“新坊”,疑是否有旧坊。据考,常州历史上确实有“新坊”与“旧坊”。“新坊”又一说疑是初唐为常州孝子刘子翼所建的孝慈坊。刘子翼官至弘文馆直学士,深谙学问。贞观元年(627),唐太宗诏其入京,刘子翼却以侍母为由,请辞官职,一直陪伴母亲身边。母亲去世,刘子翼才出山为官,参与纂修《晋书》。因其为人有品行,至孝闻名,江南道巡察使李袭誉嘉其孝,在故里中右厢观子巷南口竖孝慈坊,巷名改为孝慈里。

“新坊”来历大概如此,“旧坊”又为何因?“旧坊”应指南朝(宋)时为孝子余济民竖立的孝仁坊。余济民为晋陵人,出生于农家,耕读为本,终获功名,任某地书吏一职。大明二年(458),父亲患病作古,母亲随即捎信告知。家书未达,余济民在县预感家有不测,于是对同僚说:“近日心烦意乱,家中必有不祥!”当晚,家书收悉,余氏悲痛万分,星夜兼程,四百里遥,次日傍晚便赶回常州。济民哭问母亲:“父亲临终有何遗言给儿?”母亲答道:“父临终恨未见到你!”济民听得此言,更加伤心,跪于父亲灵前,痛哭不起,几次昏厥,竟 然气绝身亡,随父而去。常州郡守将余氏孝义向上奏报,朝廷下诏:更里名为“孝义里”,并竖孝义坊。直到宋太宗登基,为避赵匡义讳,改孝义坊为孝仁坊。北宋建立椿桂坊后,初唐所建慈孝坊又成了旧坊。新坊桥是具有江南水乡薄拱薄券特点的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古运河(今称东市河),桥之南为升仙巷,桥之北为观子巷。桥长35.2米,宽5.3米,高8.6米,桥墩宽6.8米,桥拱跨径9.5米,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法,以花岗岩弧形反拱,形成圆形环洞,这一做法成本大,造价高,故在江南并不多见。桥身用条石骑缝砌筑。20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邑贤赵元任曾摄新坊桥照片,古桥雄屹运河之上,显得高大无比。今天所见桥面花岗石云纹望柱及环纹桥 栏为20世纪80年代重修时新置。由于和平路多次拓宽改造,路面已比原有路面高了2米,原逾8米高的石拱桥等于矮了2米,已失当年雄姿。
新坊桥今已列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其历史文化价值远高于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清名桥。
来源 | 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 常州家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