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状元,因慈禧嫌弃他的名字而落榜,不料最终却推翻了清王朝

借古论今事 2025-02-20 10:28:12
前言

在封建王朝,想出头,想实现阶级跨越,最简单的法子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要是能顺利通过,那就能够入朝当官,从此平步青云。

可是最后一项考试得由皇帝亲自挑选人才。不过到清末的时候,这事儿就交给慈禧太后。有一回考试,有个学子本来能当状元的,就因为名字让慈禧不待见,结果落榜了。嘿,谁能想到,这个学子最后居然把清王朝给推翻了。

一、落榜

有个男子叫谭延闿,他爸在咸丰年间当过知府。谭延闿出身在这样的家庭,说他家是书香门第那是完全没错的。这时候的大清都已经快不行了,不过谭延闿这种出身的人,日子过得还是挺好的。

谭延闿遗传了父亲的天分,打小就特别聪明,学习方面很有天赋。儿子这么有出息,谭父就绞尽脑汁想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给他儿子请了一位特别有名的老师——翁同龢。

翁同龢就不用多说,大家肯定都晓得他是谁。他可是光绪帝的老师!这对谭延闿来说是特别值得珍视的事儿。谭延闿也没辜负老师,老是得到老师的夸奖。谭延闿那可真是个天才,五岁就开始启蒙,启蒙之后很快就开始接触文章了。

才十一岁,在写文章这方面就有了很大的成就,就连给皇帝当老师的翁同龢都忍不住感慨,这可真是个奇才!

所以,谭延闿考试这事儿,翁同龢压根就没当回事儿。在翁同龢眼里,就凭自己学生那本事,怎么着也能考中。没错,翁同龢想得没错,之前那些考试,谭延闿一直都顺顺当当的。

并且还拿到了湖南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就他这成绩,殿试肯定也不在话下。都可以说他离状元就差殿试这一步了,可偏偏就是这一步把他给拦住了。得提一下的是,这时候大清已经开始走向灭亡了,所以这也是大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殿试的时候,谭延闿心里那是满满的自信。为啥?一般来说,天才大多都很骄傲,谭延闿也不例外,他压根就没想过自己会落榜。可等结果一出来,谭延闿直接懵了。嘿,别说是当状元了,就是前三甲里都没他的名儿。他只得了个二等的三十五名,这名次可太差劲了,根本就跟谭延闿的本事不匹配。

谭延闿其实挺遗憾的。他本来能当状元的,可就因为慈禧太后,他跟状元头衔擦肩而过。为啥?慈禧太后一看到谭延闿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谭嗣同,一想到谭嗣同,慈禧太后心里就过不去那道坎儿。当年那场政变虽说最后被慈禧太后给平息了,但在她心里留下的印记可深了。

嘿,你知道吗?谭延闿和谭嗣同,他俩可是老乡,都是湖南人,这可太巧!要说他俩没点关系,都让人觉得难以置信。这不,慈禧太后见到谭延闿的时候,就认定他俩肯定有关系,而且是亲属关系。

慈禧太后哪能受得了,眼一瞪就把谭延闿的成绩给取消了。让第二名当上了状元,再说了,这第二名的名字瞅着也挺顺溜的。

慈禧太后哪能容得朝中再出个谭嗣同?就因为这样,慈禧太后迁怒于谭延闿,使得谭延闿跟状元的名号擦肩而过。虽然他也有入朝为官的机会,可慈禧太后给他定的这个名次,让他很难在朝廷里谋个好职位,十有八九会被下放到地方当个小官儿。

而且,朝廷还有慈禧的那些所作所为,让谭延闿对朝廷失望到了极点。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天才都是很傲气的嘛,于是他干脆利落地离开官场,回自己家乡去了。

二、推翻

谭延闿回到家乡后,很快就谋到了一份教书先生的差事,这对他而言挺合适的,毕竟也算照着自己的想法为社会做贡献了。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一去世,时局立马就变了,中国各地的势力纷纷冒了出来,这里面影响最大的当属辛亥革命了。

这时候谭延闿很快就有了响应,马上就投身革命了,变成了孙中山的追随者之一。要知道,之前谭延闿可是丢了状元的名号,他科举考试的成绩也不咋地。

谭延闿的能力那是没话说的,这不,总算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一直受的是封建主义教育,可他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推崇得很,后来还慢慢成了中心人物。

三、灭亡

大清后期被外敌搅得动荡不安,都快撑不住了。不过说到底,大清完蛋还是它自己作的。其实,以前那些王朝,大部分最后没了也都是内部出了问题。

辛亥革命确实有过好几次起义。不过,放在现在来看的话,不管是从起义的规模还是阵仗来说,都显得有点小打小闹。它也就只能算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武昌起义对近代和民国的重要性那还用说嘛。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当时湖南新军中参加文学社的人居然能占到三分之一。而且,除了这三分之一的人,还有好多人持观望态度,他们压根就不想跟革命人士作对,甚至可以说,他们当中不少人都不想给清王朝卖命。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