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以“创新江西·智涌赣鄱”为主题的2022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及高端人才进江西活动在南昌开幕。
在浏览新闻中,偶遇这样一张图片:
(图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带着职业演示设计师天生的敏感,瞬间对图片中这张幻灯片有了兴趣,尽管图片像素大小并不大,幻灯片的文字内容有部分甚至看不清,但这依然不影响业内人对它进行点评。
大众讨论,见仁见智于是,次日我将该图片发到一个小P圈里,原本以为大家能够凭借锐利的眼光和在圈子里日久熏陶培养的美感,以火眼金睛发现其中的瑕疵,有一场热烈欢快的讨论。没想到结局却是这样的:
要知道,我可是这个兴趣群里的后来者诶,而且群总人数不多,一百多一点而已,能加入进来的都是对PPT已有入门认识,带着学习兴趣来的,能经常讨论的更是经常使用PPT的,能长久在群里的更是有持久学习愿望的。这不只一人都觉得这张幻灯片棒……难道真的是我看走眼了,这张幻灯片一点问题都没有?
好在很快群主开始发话了,于是有了两人激烈的争论:
嗯,终于看到有人指出其中的不足了(暂且不论这些不足是否成立,至少群里不是一边倒的称赞了)。
为了一探究竟,我去网上搜罗了下这张幻灯片的清晰版,文字内容大致相同,考虑到整体配色有差异,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评论,我就不放清晰版的图片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蝴蝶模式”之类的词。
群主说的观点是从主体-背景-辅助素材三要素角度来观察和思考的,PowerPoint(PPT)字面翻译也的确是“有力量的(观)点”。群主还说到“一页适合突出强调一点或两点,最多三点”,这也符合我之前说的【结论先行,一张幻灯片要有明确的观点或结论】的看法。此外,我认为,一张幻灯片的观点最好是一个,观点太多反而削弱了观点的力量,不构成“有力量的观点”,就像高考,如果每个人都加10分,那等于没有加。鹤立鸡群、鲜明独到的观点才是“有力量的观点”。
在以上之外,我还想谈谈我对这张幻灯片最直观的几点感受,仅供参考,作抛砖引玉之目的:
文字不要在悬崖边走首先,它的上下页边距非常窄,给人一种文字在悬崖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会让看的人有一种不安全感,生怕文字要跌出屏幕似的:
(图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蝴蝶身子与身子内的文字也同理。其实这涉及到文字边距的问题。所谓文字边距,就是文字边缘与容纳文字的容器的边缘之间的距离。文字边距太小,体现为(相对于文字来说)容器太小,或(相对于容器来说)文字太大。当文字(或其它对象)没有容器、处在页面边缘时,把整个页面看成容器,文字(或其它对象)与页面边缘的距离也就构成了页边距。
我曾经测试过不同的文字边距的对比,只是上图显示的是上下边距,而这里的是左右边距,如下图。
整个页面的页边距也好,文字与容纳文字的容器之间构成的文字边距也罢,都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太窄会给人呼吸急促、窒息的感觉,太宽则会给人感觉太空洞、空荡无物,只有合理的边距才会给人舒适的呼吸感。
回到原图,解决方案自然是缩小中间蝴蝶这块的大小,让首尾两行文字能够在垂直方向往中间靠拢些,如果觉得这样做会导致蝴蝶这块太小看不清楚,那不妨把首行文字、蝴蝶、尾行文字分成三张幻灯片来展示。
配色专业,才有PPT的良好第一印象其次,配色不专业,蓝色翅膀配黑色文字,两者都是深色系,造成文字可读性差。
(图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里补充一点深色和浅色的概念。所谓深色就是给人感觉沉重的颜色,比如蓝色、黑色、深红、深绿,而浅色就是给人感觉轻盈的颜色,比如黄色、白色、粉色、浅绿。当同一类色系的文本和背景搭配在一起时,文字会很难识别(用专业话叫对比不够明显),这就是文字可读性差,读起来非常费劲。比如下图两种比较,很明显,右边的两段文字更容易看清和阅读。
此外,这张蝴蝶的幻灯片中有两处红色文字显得异常突出,在整体蓝色、黑色的色调下,红色文本的出现甚至有盖过首行主题抢风头之嫌。要知道,红色可是所有颜色中最突出、最刺眼的颜色,其次是黄色,这就是为什么交通信号灯采用这两种颜色作为警示颜色。不仅如此,这里的红色文本还是处在一个白色文本框内,与周围的箭头不够融合,没有融为一体的感觉。
(图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信息之美在于层级第三,也就是最明显的,整个蝴蝶模式信息层级太凌乱,观点呈现不够有力。撇开蝴蝶模式外的首尾两行文字不谈,中间文字内容用了不同的位置、大小、颜色、倾斜与否…加上箭头、线条,这些过多的差异最终导致视线引导混乱,让人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阅读,而后又该往哪里读去。
其实仔细看看就不难发现,整个蝴蝶无非就左右两对翅膀,加上头、胸、腹组成,但实际添加的文字却不只这五组。一些箭头和箭头边对应的文字与蝴蝶既不是补充,也不是点缀,不属于蝴蝶的任何身体部位,属于强制添加,跟蝴蝶本身这个形状毫无关联,两者难以融为一体,自然放上去也就显得违和感很强。
按理说,蝴蝶的每个部位对应一组文字,但我们却看到,光是蝴蝶的胸部这一个部位就堆放了三组信息,其中上、下两组用的橙色或橙黄色,这属于一个小容器内堆放不同层级信息,让人感觉似乎要分组(不同颜色区分),但它们又没有要分组的意思(因为都在胸部)。这也属于强制添加,“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们再来看这个蝴蝶模式有多少组文字区别:
1. 横排文字与竖排文字的区别;
2. 非倾斜文字与倾斜文字的区别;
3. 不同颜色的文字的区别(至少用了四种不同的颜色);
4. 不同大小的文字的区别;
5. 文字处在不同背景下的区别;
这么多组的文字区别,再加上实线和虚线箭头,最终的整体感就是比较凌乱,你很难去区分哪种区别的文字是第一层级或者说第一等重要的,哪种区别的文字是第二层级或次重要的……而区分信息层级却又是你必须先去做的事,因为它是你知晓阅读顺序、得以按照顺序继续阅读下去的前提。
一般来说,最重要的信息,它的字号肯定也最大,这是第一层级,而到第二层级,字号相对小些,到最后层级,字号则相对最小。在这样的原则下,结合其他属性or格式的对比进行更明显的区分,比如字体、倾斜、颜色、粗体或细体等。但一定要注意,信息层级也并非越多越好。
套模板,不是明智选择我去仔细搜寻了下蝴蝶模式的详细概念,大意是说:
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蝶头”、以基础研究机构为“蝶胸”,聚焦“0—1”的原创突破,科教融合引领高质量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的培养;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蝶腹”,融通重构创新要素,助力“1—10”的产业转化,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链条的韧性;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为左右“蝶翅”,跨界整合创新创业,驱动“10—∞”的能级跃升,强化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从学术上看,很好地说明了经济发展各个市场要素之间的关联和作用,这值得点赞。不过,想要将这段文字用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却并不容易,而蝴蝶模式也并非是最好的结果。对比这段文字内容和上述蝴蝶模式,不难看出有点“套模板”的韵味,或者说,为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蝴蝶模式”),先找来一个物体(蝴蝶),然后把文字强制拆分套在上面,再不行(安放不下),加箭头作(强制)补充。
但结果呢,正如我上面解说的,整体看起来非常混乱,阅读顺序无从下眼”。
这种为了设计而设计的行为,是不是有点熟悉?
咦?你套模板时不就是这样吗?
套模板就是一种先去寻求美感(或创造一个好听的模型模式的名字),然后再去思考在不破坏美感的前提下,文字该如何表达和安放进去的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看起来套模板省时省事省力,但套模板永远不可能让你变得更省事省时间,它只会限制你想象力的发挥,限制你的表达,也限制了观众阅读、理解和领会你要表达的观点,让观众觉得要这么费脑筋才能看懂,干脆打瞌睡或者低头玩手机。
当你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用PPT》的时候,你是不会去套模板的。
大道至简,用简单的模型或示意图将逻辑或观点在草稿纸上画出来,然后再进行排版的美化,这才是你做PPT的应有顺序,也才会有真正带给观众的【有力的观点】。观众更喜欢聆听一场轻松愉悦的演讲,而不是一场烧脑的高等数学课。
总结制作或点评PPT,不像在Excel中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讲究的是严谨的推理和逻辑,1+1=2,加减乘除,如果计算错了就是错了,很容易查找发现;
而制作或点评PPT,好像更多的是依靠主观感受,你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人们对美的PPT和对丑的PPT都能很容易感受到(这说明大众的审美都是类似的),但要说出到底是哪里美或丑,为什么是美或丑,则很多人是哑口无言。
其实,PPT设计与所有的平面设计一样,都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理论,依照这些原则和理论来进行设计制作,自然也就能够设计出具有美感的PPT了。
如果我们在制作PPT中多一些研究和思考,相信你的PPT一定能吸引眼球、打动观众,你的演讲演示也会轻松自如;而如果我们在制作PPT中敷衍了事,那么观众在观看(这时已经谈不上“欣赏”了)PPT时自然要多费神费力了。
“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这是观众聆听一场PPT演讲前都会心里默念的话语,也永远是用PPT做演示的人应该记住和努力的方向。
(图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