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个月,来自德国的顶级汽车制造品牌奥迪发生了三件大事。
一是大众集团CEO奥博穆批评奥迪“落后于竞争对手”,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二是奥迪全球CEO换人;三是奥迪被曝出打算从中国车企手里购买电动车平台。
据媒体报道称,为了应对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奥迪打算直接从中国电动车企手里购买电动平台的授权,这样能够缩短开发时间。

而另据媒体报道,奥迪正在与上汽集团就采购电动汽车平台一事进行洽谈,奥迪的目标是上汽集团旗下IM智己品牌的电动汽车平台,目前谈判已经接近尾声。据了解,奥迪洽谈的涉及三电系统、下车体、智驾系统等智己电动汽车架构。
对此,奥迪中国方面并未直接否认。其回应称,“入华35 年来,奥迪一直致力于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秉持‘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四环品牌坚定践行在华承诺,推动互利共赢的本土化发展。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时期,奥迪将携手各方共同制定战略方针,共创成功未来。”

如果此事继续推行下去,这可称得上中国“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成功案例了。
曾几何时,受技术制约的中国汽车,不得不放开市场,目标就是引进新技术,进而形成自己的技术核心。但现在,曾经以技术输出为骄傲的奥迪,放下了自己的骄傲,反而向中国采购一套纯电平台技术。
这就等于把自己的灵魂交出去,只保留奥迪的躯壳。未来的奥迪,可能是使用中国纯电平台核心技术的贴牌车。

中国市场对于奥迪的重要性无可取代。
2022年,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64.3万辆,占其全球销量的40%,中国已经连续十二年成为奥迪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然而也是在中国市场,奥迪已然危机四伏,有了掉队的趋势。

过去三年间,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分别为72.62万辆、70.13万辆、63.55万辆,已经在逐年下降。更让奥迪担心的则是,对比2022年宝马的79.2万及奔驰的75.17万辆年销量,奥迪已经在传统豪车品牌中被逐渐拉开身位。
更严峻的,被大众和奥迪高层寄予厚望的新能源领域长期难有实质性突破。
目前,奥迪在中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包括Q2L e-tron、A6L e-tron、Q4 e-tron、e-tron、Q5L e-tron等,但销量表现并不出色。乘联会数据显示,上半年Q4 e-tron累计销售8982辆,Q5 e-tron为2119辆,A6L插电混动为1421辆,e-tron为229辆,Q2 e-tron为98辆。
面对如此窘境,奥迪不得不加码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可奥迪,如今的最大问题正是曾经中国企业面对的——技术。

奥迪本身并没有自研的电动汽车平台,而是用了母公司大众集团的平台来制造电动车,分别是MLB evo平台、MEB平台、J1平台、PPE平台。
MLB evo平台的问题在于并非纯电专属平台,而是兼容油车、混动和纯电车型,奥迪利用该平台打造的产品包括首款纯电动车型e-tron、昔日的旗舰SUV奥迪Q7等,生命周期已经达到末期。
J1平台平台出自同为大众集团旗下的跑车品牌保时捷,做的也是电动跑车,目前奥迪推出的e-tron GT即由该平台产生,没法做消费级车型。
MEB平台上诞生了奥迪目前在中国市场主推的旗舰电动车Q4 e-tron、Q5 e-tron,同时也是大众ID.系列电动车采用的平台,以至于有人称奥迪Q5 e-tron是换标溢价版的大众ID.6 X。Q4 e-tron、Q5 e-tron的销量,也证明MEB平台很难满足奥迪的期待。

PPE平台被奥迪寄予厚望,号称是“全尺寸和高端电动车平台”,亮点则是支持业内热度极高的持800V高压充电技术,目前已在吉林长春落成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即基于PPE平台进行纯电车型生产,一期产能为15万辆——但最快也要到2024年底才能投产。
然而PPE最终能否被中国消费者接受仍然是个问题。
也就是说,自行研发投入巨大,自家的平台暂时也指望不上,眼见关于2025年的目标要陆续进入兑现期,奥迪必须想办法走捷径。

奥迪购买平台,可能会花落谁家呢?
目前,关于奥迪将采购哪一家中国车企纯电平台的猜测,是众说纷纭。有说要买比亚迪的,因为比亚迪纯电技术先进。也有说要买吉利的,因为极氪汽车不仅卖得贵,也卖得好,跟奥迪的品牌定位很匹配。吉利还有一手王炸,拥有超豪华品牌路特斯的纯电汽车生产线。不过,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奥迪最可能采购的纯电平台既不是比亚迪,也不是吉利,而是上汽。

原因有三:
其一是,上汽是中德合作的代表,旗下已有上汽奥迪、上汽大众两大合资厂,双方合作关系紧密。只是差别在于,曾经的上汽奥迪,是奥迪提供整车技术解决方案,上汽负责贴牌生产,而今是上汽提供纯电技术解决方案,奥迪负责贴牌生产。
其二是,上汽自主研发的智己汽车纯电平台与奥迪品牌定位高度一致。智己汽车的起售价在30万到60万之间,这是奥迪最大的市场区间。奥迪采购智己的纯电平台,不会损害品牌价值,二者贴合度极高。
其三是,除了纯电平台,上汽在智能软件上的优势亦可帮助奥迪。据悉,上汽的星云平台已经提供两套电子电气架构,应对当下主流的整车OTA需求,及面向L3级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需求,这也是未来奥迪所需要的技术底层支持。

对此,奥迪和上汽都未对此作出官方回应,这一切还更多的是处于传言和猜测阶段。当然,如果将合作对象锁定上汽,并将产品缩小在上汽奥迪之中,可能会解决奥迪购买中国车企平台带来的负面冲击。这似乎可以解决之前与一汽奥迪之间在产品差异性上的问题。不过,另一个关键问题是,采用智己平台的奥迪产品能不能打开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奥迪无法像中国企业一样,通过技术引进获得发展空间和时间。
目前,汽车产业的变革趋势愈发凶猛,稍有不慎就会被时代抛弃,而奥迪最大的市场除了中国,还是德国所在的欧洲市场,其与当时的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企业可以内销,拥有民族情感优势。

而且,在中国企业大肆“出海”的时候,奥迪在欧洲市场的稳定性正在减少。“当时的中国不得不采用市场换技术,那是因为中国有市场,但现在,奥迪用什么去换技术呢?中国已经是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中心,中国车企演化出的经营模式在欧美市场也很可能会取得成功。”这样的诘问,奥迪是根本无法回答的。
基于此,基本可以判定,奥迪的未来已经被蒙上很重的阴影,而埋葬它的,正是它曾经无比依赖的中国。(采写 |汽车有智慧 火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