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他不好吧,兢兢业业大半生,为曹操卖命,忧国忧民,足见其政治能力和手段是旁人所不能及的。
你说他好吧,也不知道哪根弦搭错了,竟敢冒天下大不韪杀曹爽,诛皇族,到底是狼子野心还是为了自保,或许只有司马懿自己心里清楚。
当然,从古至今,后世对于司马懿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毕竟那是讲究三纲五常、君父制度的古代封建王朝,他敢这么做,就不在乎别人戳着脊梁骨骂,但若要说司马懿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那八成是假的。
有人说: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司马懿,你会发现他不过是一个复杂又现实的古代强者罢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司马懿风评为什么这么差?放到当代,就是公司总裁高薪聘请了一名经理,但没想到这个经理在掌握权力后,熬死了总裁,侵吞公司所有股份,自立山头。放到古代,那就是奴大欺主,毕竟是个人都知道,真正打天下的人是魏武帝曹操,并非他司马懿。
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是怎么做的?事必躬亲,恪守臣礼,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因为这一缘故,后世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极高,不单单是因为他料事如神,才华横溢,最重要的无非是“忠诚”二字。
那些世人眼中最珍贵的品质以及到死都在捍卫坚持的东西,在这个阴谋家眼中可以说是一文不值,于是乎便有了废曹爽,灭其三族,将曹氏宗族斩首7000多人的惊世骇俗之举。
曾经有人评价刘备,说他是三国中最“装”的人,假仁假义等等,如果非要这么说的话,其实司马懿才是影帝中的影帝,用精湛的演技骗过了所有人,包括对他疑心颇重的曹操。
究其原因,还得从司马懿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环境开始说起。
曹操20岁那年,被一个名叫司马防的人推荐担任洛阳北部尉,虽然只是一个小官,却意味着从此之后他可以在官场上施展才华抱负,如此知遇之恩,曹操自然是不敢忘记。
后来,曹操担任司空一职时,便提拔了司马防之子司马朗为司空属官,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后者也成了建安时期曹操麾下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看到这里你们就明白了吧?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朗则是其兄长。
按理说,这般亲厚的关系,司马懿本不该拒绝曹操的征召,可他偏偏这么做了。
《晋书》中记载道: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汉廷已经被曹操所控,可他本人对于汉朝忠心耿耿,不愿意在曹操手下当官。
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可能就连司马懿自己都不相信,那这背后的真实原因呢?归根结底就一句话,那就是司马家族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当时曹操刚刚打赢官渡之战,可谓是春风得意,然而在司马懿的眼中却算不得什么,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北方最强军阀,不足以让司马家族为其臣服。
也是因为这一缘故,司马懿拿到offer的时候,果断装病不去,曹操那边收到反馈后,当然不信,嘿,这个不识相的家伙居然装病,那就派人去打探一番,多次试探,却被司马懿精湛的演技蒙骗过去了。
只不过,骗到了其他人,却没骗过曹操,于是乎第二次发送入职邀请的时候,他就来硬的了,直言:如果再拒绝,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你以为曹操是真的不客气?或是真的倚重司马懿?大错特错,别忘了司马懿是什么身份。
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了《求贤令》,整篇文章中引用了不少史实和典故,语言简明、洗练,极具说服力,通篇透着四个大字“求贤若渴”。
大规模征召世家子弟,为自己所用,一来是能拉拢各方势力,二来也是想通过此举来勘查这些人对于自己的忠诚度,曹操这一招用的颇为精妙,没曾想26岁的司马懿不吃这一套,一直到33岁才肯收下offer。
这也就是放在古代,换做现代的话,35岁中年人不是被优化就是被边缘化,哪里还有机会施展抱负呢?表面上,曹操对司马懿的到来感到万分惊喜,可实际上他心里也清楚,此人绝对不能重用。
然而千算万算,没有想到曹丕竟然会罔顾父亲的叮嘱,坚持将司马懿视作心腹,用实力诠释什么叫“坑爹”,想必曹操泉下有知的话,也会气得胡子直翘大喊: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野心家、阴谋家、老奸巨猾,司马懿真的如此不堪吗?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司马懿演技精湛,但他确实有几把刷子,在曹丕即位后不久,便智定青徐、大破蜀汉、三征东吴......
而在这之前,司马懿为了取得曹丕的信任,曾多次为其出谋划策,助其登基为帝,也为日后成为心腹大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换做你是公司老板,手下有这么能干的业务员,当真能熟视无睹吗?显然不能。
虽然曹操是一代枭雄,可他的子孙辈们却一个不如一个,尤其是魏明帝曹叡,这个短命帝王在位期间大兴土木,骄奢淫逸也就算了,临终前竟然下旨让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幼帝曹芳,也因此葬送了祖父等人亲手打下的江山,使得政权落到司马氏手中。
仔细想想,政权落到司马懿手中后,他做了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吗?好像也没有,扫平内乱,壮大国力,一心想为子孙后代稳固江山。
《晋书》中有言,说他“伏鹰儒教、常慨然有忧天下心”。也难怪不少历史学家直言,司马懿只不过是替他那些不成器的子孙后代们背锅罢了,他本人堪称是货真价实的儒枭。
提到儒家你们会想到什么?孔子主张的“礼、乐、仁、义”以及“德治”和“仁政”等等,而这些恰恰是司马懿所尊崇的,在他创立晋朝后,也曾推行过爱民而安,好士而荣的施政纲领,出现过“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
细数以上种种,不难看出司马懿本人在历史上的功绩是难以抹去的,结合历史背景来看,汉末天下大乱,各方实力盘踞,唯有决胜出最强者才能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因此,西晋的出现更像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反过来看,这种门阀士族一旦站在权力最高峰后,往往会得意忘形,和底层群众无法打成一片,特权盛行,加上官员们骄奢淫逸,权力腐化等等,灭亡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罢了。
提到司马懿,提到西晋,很多人最气愤的点就是五胡乱华,它是汉民族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沉重的灾难,在历史教科书上鲜少有记录,具体的内容在此不多赘述,总之,我们要知道的是,当时汉族先民们所经历的残暴血腥,是如今人们无法想象的......
历史学家们将西晋灭亡归结于两点,首当其冲的就是八王之乱以及执政者用人失误,还有就是司马懿父子卑劣的政治人格。
而要说到司马懿之卑劣,无非是逼得太后下诏书废除曹爽,收回他的兵权,又装作一副和事佬的样子劝他投降,没曾想曹爽刚放下武器,紧接着脑袋落地,不仅如此,司马懿还灭了他三族,将曹氏一族七千多人尽数除去。
如此行径,为天下人所不齿,也成了司马懿本人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或许就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这一点,一直到临终前,儿孙们听到司马懿那一句“不立墓碑,不许扫墓”时,才恍然大悟。
古人向来讲究事死如事生,尤其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对待身后之事更是格外看重,恨不得让整个天下都为自己陪葬,但司马懿没有,想来,他也害怕未来的某天,曹氏子孙后代看到自己墓碑后,痛下狠手。
这八个字的遗言,或真或假无从考证,只不过,以司马懿这种老谋深算的性格来看,不无可能,送走曹家三代人,苦等到70岁才夺位,这样一个懂得隐忍,又实力惊人的政治家、军事家,或许换个时间地点,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历史评价,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