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之北偏东,有一个安静的客家城市—河源。距离广州、深圳约2~3个小时车程。河源位于粤北,是广东省内陆地面积第四大的城市。
“河源”两字都和水相关,但估计更多人想起这个地方,会认为它是一个山城。这虽然符合事实,但又不全对。一方面,河源是一个山极多的地方,山地面积非常广阔,花岗岩、喀斯特、丹霞等山地地貌应有尽有。
另一方面,多山的河源也多水,你或许想不到,它是全广东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而在河源的水系脉络中,最重要的动脉无疑是东江。
东江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发源于江西寻乌县的桠髻钵山,由河源流入广东省再经惠州、东莞汇入狮子洋。河源的大部分地区为东江流域,东江串联起河源的市县,在公路交通畅通之前,东江水系才是河源各地的交通要道。
河源山多,水资源优势更丰富。在这里,东江时动时静,山水田园之景经常可见。东江,从东北向西南流经河源,河源域内发育的河流也多由东江接纳。东江最纯美的一段在河源,蜿蜒曲折,两岸绿竹丛生,有若画廊。东江水缓缓流过河源主城区,在城区中又接纳了新丰江。
东江流域水量充沛,多山环境又带来明显的水流落差潜藏着发电的巨大势能。目前,东江的一级支流多已蓄水成湖,河源于是成为广东之肾。
东江流域中最大的两座大型水库,为万绿湖、枫树坝水库。它们都在河源域内,两座水库总库容159.3亿立方米,占广东27座大型水库总库容量的59%。新丰江水电站在1958年筹建,大坝蓄水后成为了今天的万绿湖,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39.1亿立方米,它也是河源生态旅游的第一招牌。
河源万绿湖为新丰江水库湖,是华南地区第一大人工湖,最大长度达147公里,最宽为12公里,湖区有360多个绿岛,造就山中有湖、湖中有山的景观。万绿湖湖区生态环境良好,湖水清澈,水质达到国家地表饮用水一类标准。
位于河源北部的枫树坝水库是广东省内第二大人工湖,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库容量为19.5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0多米。枫树坝水库湖胜在清幽、宁静,水质亦为国家一级水质。枫树坝水库湖的水域形态似龙,湖水青绿,所以还被称为“青龙湖”。
常言道:常在河边,易遭水患。现代人用水库来调节洪峰,古人用宝塔来镇河妖。河源市东江边龟峰山上的龟峰塔,便是用来镇河妖的。它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是南宋早期的楼阁式砖塔,现塔为1989年重修。
龟峰塔平面为六角形,第一层外边长为4.8米,内边长为1.6米,墙体厚为3.3米,塔高42.6米,塔正门向东望着东江。
河源的区位虽看似偏僻,却是古代由北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也是今时了解岭南历史绕不过去的地方。而河源历史上最绕不过的一个人,应是秦汉的南越王赵佗。秦始皇夺取岭南地区后,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又在南海郡中设立四县,包括番禺、四会、博罗、龙川。赵佗便是龙川的首任县令。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龙川县建制,第一任县令赵佗开始经营龙川,并在此筑墙造城。佗城石狮子,佗城应是距离赵佗往事最近的地方了。
追溯河源城市的历史,先有龙川后有河源,而龙川最早的县城,便是今天的佗城镇。佗城也被称为尉佗城、龙川城,秦汉以后为粤东重镇。
秦朝灭亡后,赵佗拥兵自立,建立南越国,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虽然国都定在广州,但赵佗治龙川县的几年,深刻影响了龙川与河源的发展进程。
除了赵佗,与河源历史密切相关的另一位历史名人是王阳明。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受命平定闽粤交界地区的农民起义。烽火平息后,他上疏设立和平县(今为河源下辖县),寄望“百姓永享太平之乐”。当地人感念王阳明,将县治所在地改为阳明镇。
王阳明,明代心学之集大成者,被与孔子、孟子、朱熹一起称为孔、孟、朱、王。谁能想到,在远离当时政治中心的阳明镇,竟在世代追忆他呢?
河源这座客家古邑,是秦代中原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它既有今日客家文化的多彩,也有昔日文化的印迹。
今天,拨开层层的历史烟云,我们会发现,河源有一条清晰而古老的脉络,与中原文明有着紧密的对接。除了目前隐没于山中的古道,东江及其支流也是河源的古水道,东江是古道网络中的大动脉,它的两岸多为客家人口占比高的“纯客家县”。
循着东江古驿道,在东江和久社河交汇的地方,有一座安静的客家村子——苏家围。它三面被山水环绕,宛若桃源,村里人相信自己是苏东坡的后裔。
继续循着东江古驿道逆流而上,前往东江的上游支流——浰江的上游,便来到和平县的林寨镇,这里自古以来水上运输较为发达,是东江上游小有名气的客家水乡,不过这里更著名的是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建筑群。
林寨镇建制于秦代,赵佗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派一姓林的将军到当地筑寨守关,后来便用他的姓来命名为“林寨”。林寨兴建四角楼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来,地势低洼,需避免水患。二来,要抵御匪盗之扰。三来,借水利之便经商,富甲一方。于是,在清代至民国其间,一座座高大的城堡式建筑拔地而起,形成如今颇具规模的四角楼群。永贞楼是古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较早建筑的四角楼。炮楼巷道、水井马厩一应俱全。据传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途经林寨,曾久攻不下,足见四角楼的坚固。
客家人自中原南下,却执着地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他们世代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今天,河源的很多村落里,在很多建筑里、门楣上、雕刻上仍可见客家人对这种传统的认真执着。勤、俭、和、忍,是传统客家家族教养体系的几大要义,源自于儒家的“温良恭俭让”。
当宏大的历史叙事逐步淡化,个体生活的光辉也就日益彰显。那些跟随赵佗来到河源的中原人,他们是往昔开发百越的先驱,也是今日客家人的重要先民。
在河源,早期中原人带来了中原的食物加工技艺,并与岭南的地理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南北融合特点的美食。它们不仅不同于广东其它民系,甚至在客家区域里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豆腐丸或许就是这样的美食样本。
客家饮食善用“酿”的手法,如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在豆腐、茄子、苦瓜中填装肉馅。豆腐丸既有客家人“酿”的手法,又有龙川濒临东江水产丰富的地理特点。
龙川佗城镇的人有腌制酸花生芽炒肉的传统。秋风起,吃腊味,腊鱼、腊鸭、腊肉等腊制品,在我国南方饮食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居于大山之中的客家人,尤其擅长制作腊制品,以此保存时间与阳光的风味。秋天起,降雨减少,天气干燥,是客家人晒制腊鱼、腊肉的好时节。客家人习惯把腊味拿来蒸,风干之后的腊味在蒸汽的作用下,变得柔韧而富有弹性,并能够最好地彰显腊味的咸香浓郁。
而在那么多客家美食中,最能体现与中原文化关联的或许是黄酒,客家人称之为娘酒。在东源县义合镇的苏家围,这里还有纯手工的客家娘酒酿制工艺。客家娘酒是由糯米发酵而成的黄酒,它在过去主要由客家妇女酿制和传承,因此得名“娘酒”。
传统的客家家庭都善于酿制娘酒,它既是妇女坐月子时的滋补品,也是喜宴上的“完婚酒”,老人寿辰上的“生日酒”等。如今,酿酒早不限于妇女了。由于酿酒和客家做豆腐一样普遍,每家每户的酒各有千秋,因此客家人说“酿酒做豆腐,无人敢称老师傅”。
美食是文化交融的见证和创造。客家的美食,一头连着客家人对古老中原的追思,另一头连着客家人在南粤的奋斗史。
经过这么多岁月,在诚实的手艺中,在朴素的信仰中,在四季的餐桌上,在日常的生活中,客家人终于把中原的文脉,接续在岭南的大地上。从美食到建筑,再到乡村和山水,太多穿越时空的故事,都在河源安静的风景里。
河源市东源县我的家乡,物稀价格高,有钱人基本都在市,县城落户,因为小孩读书,所以现在人也稀少。
香港的奶妈
👍唯一一个纯客家人为主体的市
为小编点赞,清朝颜家也是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