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转型:从舞蹈到表演的转身
黄曼自幼便出落得水灵动人,那精致的面容、灵动的眉眼,仿若承袭了身为戏曲演员母亲的艺术基因。母亲满心期许女儿能延续自己的戏曲之路,可黄曼的心思却全然被舞蹈占据。她对舞蹈的热爱炽热而纯粹,母亲见状,虽略有失落,却也尊重女儿的选择,特意请来专业老师悉心指导。
舞台上的黄曼,宛如一只灵动的精灵,每一次旋转、跳跃都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凭借过人天赋,她顺利考入西安市歌舞剧院,全身心沉浸于舞蹈世界。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一次单位举办的活动,急需一位眉清目秀的女孩配合表演化妆,老师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最终落在黄曼身上。
起初,黄曼内心满是紧张,心脏砰砰直跳,仿佛要冲出嗓子眼。但当她踏上舞台的瞬间,台下数百双眼睛聚焦而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她的心绪竟瞬间安定。台词从她口中自然流出,动作流畅而舒展,举手投足间尽显从容,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表演结束,老师难掩激动,特意找到黄曼,眼中满是赞赏:“孩子,你要是学表演,肯定也能大放异彩!”
老师的这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黄曼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回家后,她翻出一部部影片细细品味,心中对表演的渴望愈发强烈。深思熟虑后,她毅然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家人听闻之初,还以为她只是玩笑,可看到她眼中的坚定,才意识到她是认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曼凭借努力,成功考入这所梦想学府,与陈坤、黄晓明、郭晓东、颜丹晨等日后的明星成为同班同学。彼时,谁也未曾料到,多年后他们的星途竟会如此不同。
演艺磨砺:70 部作品背后的执着
彼时的北京电影学院,对学生外出拍戏尚未严格限制,同班同学黄晓明大一便投身广告拍摄,大二就担纲主演《爱情不是游戏》,大学后半段基本在各个剧组穿梭;陈坤大三亮相《国歌》,大四已然凭借《像雾像雨又像风》走红。而黄曼却有着自己的考量,她深知自己半路转行,根基尚浅,唯有潜心学习,才能在未来站稳脚跟。
于是,当同学们纷纷请假奔赴剧组时,黄曼整日扎根教室,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课堂上,她全神贯注,不放过老师讲解的每一个细节;课后,她积极投身话剧排练,在小小的舞台上反复打磨演技。灯光下,她一遍又一遍地揣摩角色内心,从角色的成长背景到性格成因,都深入剖析;台词和动作更是反复练习,每一个语调的起伏、每一个手势的幅度,都精心雕琢,直至满意为止。老师看在眼里,不禁对这个坚韧的姑娘竖起大拇指。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黄曼毕业后正式开启演艺生涯。幸运的是,刚踏出校门,她便迎来机会,参演央视的《走进八里堡》和《种啥得啥》两部作品。虽不是主角,但能在央视大制作中露脸,黄曼倍感珍惜,每一场戏都全力以赴。此后,片约纷至沓来,她辗转于各个剧组,23 年间陆续塑造了近 70 个角色。
这些角色或温婉、或泼辣、或坚毅,虽戏份有多有少,但黄曼从不敷衍。在片场,她总是最早到、最晚走,研读剧本时,密密麻麻的标注写满每一页,将角色的每一丝情绪变化、每一个行为动机都吃透。与她合作过的演员和导演,无一不对她的敬业与专业称赞有加,可即便如此,那个能让她大火的角色却始终未出现。但黄曼淡然处之,于她而言,演戏是源于热爱,红与不红、观众是否铭记,并非首要考量。
岁月流转,黄曼凭借精湛演技,逐渐成为 “妈妈专业户”。在《少年派》中,她是温柔又略带唠叨的母亲,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眼中既有无奈又饱含爱意;《海之谣》里,她演绎出一位饱经沧桑却坚韧不拔的母亲形象,为家庭、为儿女默默付出,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深沉的母爱;《正是青春璀璨时》《中国制造》等剧中,她塑造的 “母亲” 各不相同,却都精准到位,让观众感同身受。她不屑于像有些中年女演员那般,不顾形象与年龄适配度,强行演绎少女角色,她深知演戏要顾及观众观感,正因这份通透,即便人到中年,她的戏路依旧宽广。
低调坚守:初心不改的前行
当下娱乐圈,婚姻、恋情似乎沦为炒作工具,各类综艺上,明星们将私人生活展露无遗,在获取热度的同时,也丧失了那份神秘感。黄曼却宛如一股清流,远离这些喧嚣。她从不涉足综艺,更不会拿自己的家庭生活博眼球、炒热度。
偶尔,她会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片段,曾在女儿高考之际,她轻轻晒出一张照片,画面中,阳光洒在窗前,她目光温柔,满是期许,配文简短却饱含深情,希望女儿能考入心仪院校。照片中的女儿,继承了黄曼的高颜值,大眼睛明亮而有神,宛如一颗含苞待放的花朵。
如今,黄曼依旧默默行走在演艺道路上,坚守着做演员的初心。她即将与林雨申、高叶等人合作的《橙色光芒》备受期待,相信这部作品又将是她演艺生涯的一颗璀璨明珠。黄曼用行动证明,娱乐圈或许缺的不是话题与热度,而是像她这般真正热爱表演、用心塑造角色的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