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人到六十,人生这场马拉松也算跑过了一半,回头看看,年轻时追求的“以瘦为美”早已不再是主旋律,反而是那些“不胖不瘦、精神矍铄”的老家伙,活得最滋润。

现在问题来了——60岁以后,体重有什么特征的人更容易长寿?
一、长寿的体重密码,藏在这两个特征里翻遍各种医学研究,会发现长寿者的体重一般有两个共同点:BMI不过低,体脂不过高。简单来说,就是不太胖,但也绝对不能太瘦。
1. 过瘦?危险!很多人以为,瘦就是健康,殊不知,老年人过瘦是长寿的克星。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老年人BMI低于22,死亡率显著上升。

换句话说,那些瘦得皮包骨的老人,患病和死亡的风险比适度丰满的人高出不少。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瘦削的身体意味着营养储备少,免疫系统弱,抗病能力差。
事实摆在面前,很多癌症患者在晚期会出现恶病质(cachexia),即极度消瘦、肌肉流失,身体机能迅速衰竭,这直接影响生存时间。
别的不说,看看古代帝王,秦始皇、唐太宗、乾隆、康熙,哪一个是瘦骨嶙峋的?反而是那些“略有福态”的皇帝,活得更长久。
2. 过胖?隐患!当然,胖也不能太过分。体脂率过高,尤其是内脏脂肪超标,会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别看有些胖子外表红光满面,实际上“脂肪堆积如山”,内脏早已不堪重负。
举个真实的例子,相扑选手的平均寿命比普通日本男性少10-15年,就是因为长期高体脂、高热量饮食,导致代谢紊乱,心脏压力过大。

所以,长寿的秘诀在于——保持一个“适中的体重”,既不消瘦无力,也不过度肥胖。
二、60岁后,如何拿捏住“黄金体重”?1. BMI多少才算合适?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老年人的BMI最佳范围在23-27之间,这是一个“安全区”,既不会因过瘦而免疫力下降,也不会因过胖增加慢性病风险。
但BMI只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肌肉含量。有些人BMI正常,但全是脂肪,肌肉寥寥无几,走几步就喘,爬个楼腿发颤,这样的“虚胖”同样不健康。

日本的研究发现,肌肉量高的老年人,寿命更长,行动更自如,晚年生活质量更高。你看那些百岁老人,哪怕瘦点,但肌肉结实,腰板挺直,步履稳健,这才是长寿的真正密码。
如何保持肌肉?力量训练+蛋白质摄入是关键。每天一杯豆浆、一把坚果、一块鸡胸肉,比吃再多补药都管用。
3. 内脏脂肪不能高有些老人外表看上去不胖,但肚子鼓鼓的,这种“腹型肥胖”比全身肥胖更危险。肚子大,意味着内脏脂肪高,这将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想要消灭内脏脂肪?少吃精制糖、多运动,尤其是快走、深蹲、游泳等有氧+抗阻训练的结合。
三、中医怎么看“60岁后的体重”?中医讲究“形神兼备”,人到了老年,气血充足、筋骨强健、脏腑协调,才是长寿之道。在体重方面,中医有几个关键观点:
1. “胖瘦适中,气血自和”《黄帝内经》早就说过:“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有余者,泻之以火。”简单来说,过瘦的人要补养气血,过胖的人要清理湿热。

一个老年人如果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吃饭没胃口,十有八九是脾胃虚弱,气血亏损,这样的情况需要温补脾阳,适量吃些红枣、桂圆、羊肉汤。
而如果一个老人面色红润,但总是口干舌燥、腹部肥满、血压偏高,那就要清理湿热,少吃油腻,多喝薏米红豆水。
2. 肌肉是“阳气”的体现中医认为,“筋骨强,则阳气旺”。老年人如果肌肉流失过快,说明阳气衰败,身体机能下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这些传统运动方式,正是帮助老年人维持肌肉、养护阳气的最佳方法。
3. 内脏脂肪=湿浊堆积中医讲“肥人多湿,多痰、多瘀”,肚子大的老人往往是痰湿体质,容易高血压、糖尿病、中风。这种情况,饮食上要少吃甜食、少喝冷饮,适量吃些薏仁、山药、陈皮,帮助祛湿化痰。

长寿村的老人普遍有个习惯——不吃撑,七分饱。吃太多,脾胃负担大,长期下来消化功能下降,营养吸收反而变差。
2. 蛋白质要足够60岁后,人体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如果不注意补充,肌肉量会大幅流失。每天至少吃50-70克优质蛋白,比如鱼、虾、鸡蛋、豆类等。

糖是“衰老的加速器”,吃多了不仅容易胖,还会加速皱纹生成,诱发糖尿病。白米饭、白面包、甜点,这些都要少吃,可以用糙米、燕麦、红薯替代。
结语:长寿的体重,不是“瘦成闪电”,也不是“胖成肉山”老了以后,能吃能睡,走路轻松,精神抖擞,比什么都重要。体重的秘密,其实就在“适中”二字。不刻意追求瘦,不放纵自己胖,肌肉充足,内脏轻盈,这样的身体,才是长寿的底气。
60岁后的你,体重合格了吗?
参考文献
1. 日本老年医学会,《老年人健康与肌肉质量》
2. 《黄帝内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