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提升高考录取分数线策略,工科试验班与双学位招生,方法多变

慕青谈教育 2024-08-18 13:44:38

关于高校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录取分数线排名的问题分析,笔者在前一篇文章中分析了按高校招生计划、超短裙、多校区或多代码、专业更名招生提分思路,本文我们从另外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笔者在此为大家抛转引入,欢迎大家理性沟通。

笔者对各种高校排名都以理性的、基于排名因子的基础上给予理性接受,同样,高考投档最低分排行榜是一种基于全社会高考生、家长以及行业从业人员的共同认识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一个高低排名,如果要说完全基于这个分数的高低来论学校的强弱,笔者还真不敢认同。就比如说华东五校,你说谁强谁弱?浙大能排全国第三?估计没有几个人能认同,大而不强一直是很多网友给浙大贴的标签。上海交大和复旦原来超短裙招生操作厉害,可浙大同样是这一领域的高手。

试验班&专业组招生提分思路

新高考改革原来宣传的是不再有调剂,可现在专业组内调剂盛行,要说新高考改革的“失败”,那专业组志愿录取模式肯定会入选其中,唯一不再有调剂的山东、重庆、贵州、辽宁、河北、浙江等省市,因为他们采用的是“专业类+院校”高考志愿模式,而其他大部分省市还是选择拥有专业调剂权的“专业组+院校”模式。

最具盛名的专业组打包模式估计要数中山大学2021年的超级计算机类专业组,学校将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打包成了3个计算机类专业组,土木工程、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也是计算机类,材料、能动与航空航天也是计算机类,本来想用三个计算机类专业来提升学校的录取最低分,可最终得不偿失,这种策略仅用了一年就被学校彻底放弃了,现在学校一直采用专业录取模式。

中山大学的做法太过头了,这依旧无法避免其他高校在这条路上的试探。比如曾经的电子科技大学尝试着将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放在一组,2024年网友们热议的广西大学将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电气类专业和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放在一组等思路均是如此。

985高校在招生时的花样相较普通双非高校更多,目前最流行的各种试验班招生则比专业组招生更让高考生与家长无奈。高校的招生专业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套了一层又一层,特别是专业数量非常多的工科,在工科试验班下面又分为几个不同的大类,大类下面又包含了很多的工科专业。

工科试验班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专业组+院校”模式的新高考省市,学校可以说自己是专业招生,而在“专业(类)+院校”模式的新高考省市,学校简介实现了“专业组”招生模式。

比如重庆大学的工科试验班,在重庆投放的招生计划达到了1323人,占学校本科批招生计划的90%以上,这些工科试验班又分为环化健康类、新工科类、经济管理类、工程能源类、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计划等6个大类,而6个大类中包含的专业可能只有1个、也可能有5个、更多的达到12-13个,土木工程和机械类、航空航天类、能动类等专业打包在一起,电气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专业打包在一起等等,有冲高分的试验班,也有高低分搭配的试验班,当然也有低分的试验班。

双学位、本硕连读或本博连读专业计划提分的招生思路

自从2012年“互联网+”概念被首次提出,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起,国内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各种“+”的概念层出不穷,对善于吸收各种新生事物与概念的高校来说,肯定不可能缺席各种“+”概念的生产。

社会上的各种“+”吹入大学校园后,高校的专业建设就开始盛行各种“+”,比如“法学+”、“外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等。比如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目前开设有9个“法学+”的双学位本科专业,从“+”法语、英语等语言类专业到工商管理、金融学等经管类专业再到刑事科学技术等公安类专业;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外语+”专业,如“法语+法学”、“英语+教育学”、“英语+财务管理”等专业均是如此。

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同济大学,近年同济大学在招生中新招不断,颇受关注的土木工程专业推出了“土木工程+法学”、“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视觉传达设计+人工智能”、“测绘工程+应用物理学”等大量的双学位培养项目,而且同济大学在2024年推出在所有本科生学习课程中加入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计划。

除了双学位方案之外,名校们为了提升自己录取分数的上限,借鉴了医学专业的“5+3一体化”、“八年制”专业模式,推出一些本硕连读甚至本博连读的专业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高考生及家长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专业设置似乎减少了自己以后考研的投入,于是吸引了很多高分考生,可是这部分高考生及家长从来没有考虑过,入学之后,等到转段之时,才发现其淘汰率之高,并非高考时所想得那么容易。强基计划招生的本硕博连读计划,目前强基计划已经进入第二年的转段时间了,首年的强基计划转段率值得高考生及家长们参考。

比如北京大学本部强基计划首年转段率约为74%、南京大学仅55%、西安交通大学57%、上海交通大学61.9%、四川大学59%、电子科技大学80%等等,能够达到100%转段的高校有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总结

其实,高校排名竞争最厉害的并不是中段甚至末端的高校,而是排在头部的那少量高校,为了排名几乎用尽了所有策略和方法,其实,无论谁先谁后,能在这个层次被录取的高考生,分数差距那几分、十几分,能影响到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吗?个人觉得并不是这样。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比如你在北京大学在江浙录100人、川渝录100人、陕甘宁录100人、京津冀录100人、东北三省录100人、华中录100人、珠三角录100人,你能保证其中某个地区的101-200名学生分数都不如其他6个地区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吗?更何况还有国家专项、高校专项招生,这些招生计划录取的考生能敌过哪些教育强省未能被录取的学生吗?显然大家心底里都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既然我们搞一个高校录取最低分排名,那为何要排除本科提前批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录取分数呢?为何只给有多个异地分校区的高校只留本部排名呢?为何我们在排名时不考虑招生计划数量巨大差异这个影响因素呢?

在各种高校排行榜中,为何QS排行榜能在众多企业甚至政府部门中影响力最突出?主要因为它能体现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的因子,而不是像其他排行榜那样将高校的论文数量、引用数量、教师数量、教师职称、实验室数量、……等等办学基础条件等综合加权来排名,而QS提供的出口排名是很多排行榜所不能给予的。对于高校来说,进口学生质量虽然重要,但真正体现学校实力的,还是出口学生的质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