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选妃异常苛刻,现代表示接受不了

爱吃火锅的底料 2022-05-13 22:15:26

古代的皇帝,那是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帝的事情,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大事。特别是在选妃这件事情上,更是不容的有一丝一毫的马虎。那么古代皇帝对待选妃都有什么要求和标准呢?

不同的古人,对美女的鉴赏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皇帝的喜好也不同,有的偏爱,杨柳细腰。有的偏爱“三寸金莲”比如汉代和唐代有“环肥燕瘦”还是指的杨玉环,燕是指的赵飞燕。 南唐后主李煜就尤其喜欢“三寸金莲。”这些都是皇帝选妃的参考。

在我国现存不同的文献记录中,就可以看出帝王的审美的眼光,各有千秋。 历史文献中记载:汉瘦小娇,唐白胖妖,元高大肥等等。

先秦时期的皇帝大多的崇尚自然之美,所谓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便是先秦时期帝王们的喜好标准;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帝王偏爱“杏脸桃腮,峨眉凤眼,体若春柳,步出莲花。”的女子。

在秦汉时期,又变成了端庄婀娜的壮柔之美,魏晋时期君王崇尚逸雅之美,隋唐又崇尚丰盈之美。明代讲究德才兼备;就是说不但有文采,还得要具备“德”这是汉人受孔孟思想的长期熏陶的结果。

清代宫廷的妃子,选择面就比较窄,因为他们只限于满,蒙族,汉族,八旗官员家的女子。而明朝则是在民间挑选妃子,从这一点上和清朝有本质的不同。

皇帝除了对样貌的严格要求之外,被选中的女子在入宫前都要进行严格的体检,皇室会专门对这些女孩子的年龄,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但要德才兼备,还要心理健康,无精神疾病,最主要的是要无家族遗传疾病。

对于女孩子的年龄,各朝各代也不尽相同,东汉要求13岁以上,20岁以下的女子;

三国时期要求十五六岁;

到了北齐时期要求14岁以上: 2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则要求15岁以上,20岁以下。

被选中的这些女孩子要求皮肤细腻,吹弹可破。不能有一颗痣,脸上不能有一点斑,并且得是月经初潮时期的处子之身。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含苞待放,正是花样的年龄,这些女孩子正是皇帝喜欢的类型。

皇帝选妃子,还是要按照当时,规定的严格流程和规矩来。比如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当政时期,就派朝中的大臣去民间为他物色妃子。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

这里所说的“择视可否”便是指的一项重要的程序体检,这一道程序对于皇帝的妃子一定马虎不得,一定要挑出最干净最漂亮的女孩子。

近几年有大多关于清朝的宫斗剧比如《甄嬛传》《延禧攻略》甚至《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等,这些电视剧加深了我们对清朝的了解。

尤其在清朝选妃这件事情上,小说中也有不少的描写。满人统治的清朝,由于是游牧民族,他们对待阶级,对待血统是尤为看重。尤为在乎的。

所以清朝皇帝的选妃,必须是达官贵人家里的姑娘,或者本是是八旗子弟。因为出身不高贵,即便是嫁进宫中也会被人看不起,就比如雍正的额娘德妃。

出身低微一开始,她甚至连独自抚养自己孩子的权利都没有。不得已,雍正出生之后。由于她的母亲在当时只是个“贵人”按照清朝的规定,在后宫生公主可以由母亲自己抚养,但阿哥则要由妃位以上的女人抚养。

雍正出生后交给当时的佟妃抚养。所谓生恩不如养恩大,从雍正一出生到6岁去书房学习,一直在佟妃处生活。跟亲生母亲德妃关系并不亲近。而雍正的亲弟弟十四阿哥出生时,德妃已经处在妃位,十四阿哥是德妃亲自抚养长大的,感情自然不一样。

德妃给予雍正的关注越来越少,一直希望十四阿哥当皇帝,这也导致雍正在“九子夺嫡”以后同母亲和弟弟的关系越来越恶化。

所以满清在妃子出身这关上要求跟严格,除了硬件条件要过关以外,那些外在条件一样都不能少。比如女孩子牙齿要白,头发要乌黑亮丽。牙齿白暂,头发乌黑,说明女孩的身体健康,这也是必要条件。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有口臭,不能有狐臭,更不能有脚臭。皇帝贵为九五之尊,纳的这些妃子必须让她心情好。所以对于妃子来说,上述这些毛病一样都不能有的。

古代的选妃是相当的严格的,能被选中的女孩子简直就是万里挑一,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千挑细选的走到最后一步,确实相当不容易,进攻之后得宠还好,如果不受宠,那可就是悲情人生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