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华夏文明的续命人,辅助铁木真父子30年,却不被世人熟知

佳丽说历史 2023-01-14 18:50:01

他,不被大多数人熟知,却有着“华夏文明续命人”之称,他就是元代初期的宰相耶律楚材。

说起来耶律楚材,可能我们很多人他的印象,主要来源于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在书里他有一个儿子耶律齐,耶律齐后来娶了郭芙,更当上了丐帮帮主,但是实际上耶律齐这个人物是虚构的,耶律楚材才是真实存在的。

耶律楚材这个人对于元代的建设和华夏文明的拯救,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还特地给他盖了祠堂以示纪念。

今天跟大家简单聊一聊耶律楚才的一生。

01 辅助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这个人是契丹族的,出生于金朝。他的父亲是金朝著名的学者,曾经做过尚书右臣。可惜在耶律楚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好在他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上他自己从小聪明,又愿意勤学苦读,所以在他青年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天文、地理、术数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了。同时他还深通儒家思想,对于佛家、道家学说也都有研究,更具有抚琴之类的技能。可能正是他有着丰富的文化修养,能体会到文明带来的力量,所以后来才坚决避免文明被毁灭吧。

耶律楚材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元朝大一统的前期,当时金国最强盛,统治着整个北部中国,但是已经不是全盛时期了。而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是时刻没有忘记收复河山。旁邻的西夏也有着称霸全国的打算。就在这时,在金国西北部的蒙古族崛起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之后,成为元太祖。这个时候的耶律楚材已经17岁了,通过进士科考试进入了金国的官场。

后来金国覆灭,耶律楚材心灰意冷之下去学佛了。但是成吉思汗听说有这样一个人,于是特地派人将他找来,还把他带在身边随军出征。

这一次的出征,耶律楚材依靠自己的丰富学识,替成吉思汗解决了不少问题。

比如当时的蒙古军队战斗力很强,但是缺乏经营的思路,对于很多城市都是抢掠一空,而耶律楚材建议在某个要塞之处屯田,因为这个地方是中西方交通的要道,而且土地肥沃。成吉思汗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这个城市很快恢复了经济,成为蒙古军队向西征讨的重要后备基地。

耶律楚材不仅仅在军事经济上有独特的眼光,他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有一次大军正在行进的路上,当时是六月夏天,按理说天气是炎热的,但没有想到突然之间狂风大作,转眼间竟然飘起了雪花!成吉思汗担心这次出征不吉利,于是喊耶律楚材过来占卜凶吉。

耶律楚材很清楚地知道这时候大汗要的不是物理学上的解释,于是他满怀信心地说:“这隆冬的肃杀之气出现在大夏天,说明大汗您是奉上天的旨意讨伐敌人,必然能够打赢这场仗。”

这话正是成吉思汗想要的,于是发兵十万越过天山,最终果然占领了中亚。

02 奠定体制基础

蒙古帝国是在成吉思汗手上才进入奴隶制社会,在四处征讨的过程中逐渐接触了不同的文明体制。在成吉思汗去世后,耶律楚材支持窝阔台登上大汗的位子。

但是窝阔台却有所顾虑,耶律楚材问他有什么烦心的事情。

窝阔台说:“相比我的父王,我的能力是远远不如的,所以我挺担心万一那些皇族王公不服我,那么我该怎么办?”

耶律楚材说:“您的担忧不无道理,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的。这样吧,这事儿交给我来办,保证做得漂漂亮亮。”

第二天准备举行登基大典了。当时蒙古部落是没有朝拜仪式的,这导致仪式显示不出大汗的尊贵。于是耶律楚材事先找到了察合台亲王。察合台亲王是成吉思汗的二儿子,也是窝阔台的哥哥,在蒙古军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耶律楚材悄悄地对察合台说:“您虽然是皇帝的哥哥,但也是个臣子,从礼节上是应该对皇帝下跪的。而且只要您愿意下跪,那么其他人就会仿照您的礼仪一起下跪了。这样咱们的皇帝就可以顺顺利利地收服人心,避免军中再生变故。”

察合台觉得耶律楚材的这番话挺有道理的,于是在登基大典上带着皇族和蒙古众首领一起下跪了,窝阔台的统治地位从此确立。

但是仅仅解决礼仪问题是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隐患的。于是,过了不久之后,耶律楚材又颁布了一系列的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原本蒙古部落里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比如他首先说服了元太宗窝阔台认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然后规定了既往不咎的政策,对那些因为不清楚法律条文而不小心犯法的老百姓,耶律楚材决定不予追究。这个举动被当时很多同事嘲讽,因为他们觉得这种做法太迂腐了,但是耶律楚材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观点。

接着耶律楚材根据中原的先进制度,制定了十八条法令,这些法令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后世看,正是这些法令奠定了元朝体制的制度基础。而且这些法令遏制了军官的不法行为,也打击了心怀叵测的分裂分子。为元太宗的统治加了一道最强大的保险。

当时的蒙古贵族是以武力取得天下,所以他们非常崇尚武力,脑子里也没有税制的观念,因为草原上的生活习惯是走哪吃哪,如果要收税,那么维持收税这条制度花费的财力,会超过收到的税本身。

但是现在元太宗已经取得了天下,蒙古族也不再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了,相应的生活习惯就应该改变。于是耶律楚材决定大力发展农业,同时坚决反对把燕京农业地区变成牧马场。

元太宗这时候还没有完全转变思路,但是基于对耶律楚材的信任,答应让他先试着做一段时间。于是耶律楚材立即在河北建立了征税制度,最后在盘点这项措施的结果时发现,能够收上来的财物,远远超过了原本的预期。元太宗对耶律楚材的才能和眼光十分佩服。当场下令让耶律楚材做了宰相(在当时这个职位叫作中书令),并且把国家的多项重要职能都交给他。

03 仁心救时救世

如果说上面的举动,都是耶律楚材作为元朝官员为自己的阶层争取利益,那么这还远远称不上是“华夏文明续命人”。之所以他能得到这样的称号,主要是因为他曾经据理力争的努力,最终救下了数百万百姓的性命。

当时蒙古军队作战灵活机动,基本不需要后勤补给,因为他们习惯了在征服地随意征收财物。而且为了维持战斗意志,他们会对拒绝投降的军队斩尽杀绝,比如当某个城市不愿意投降,等到城被攻破了,蒙古军队会将城中的所有军民,全部杀光。

耶律楚材深知这样做的危害性,于是在蒙古军队准备南征的时候,特地向元太宗提出建议:“与其将百姓都杀了,还不如让他们迁往山里开垦良田,这样咱们第二年还能收到粮食。咱们还可以发布投降令,宣布只要是金国逃难、愿意投降的老百姓,就可以免除一死。这样此消彼长之下,金国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咱们大军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小了。”

元太宗有点犹豫,说:“如果这些逃民今天投降了,明天又跑去金国那边当兵了怎么办?”

耶律楚材说:“这些老百姓,我太了解他们了,他们想要的无非是活下来而已。所以咱们可以给他们发一些凭证,比如制作特定的旗子,只要有了旗子就不会被蒙古士兵侵害,那么时间一久,这些老百姓能活下去,就没必要三心二意了。”

元太宗觉得这个说法还有点道理,于是就按照耶律楚材说的去办了。果然效果不错,耶律楚才的这一措施,救活了无数的百姓。

但是不久,耶律楚材又面临一个难题。当时蒙古军队围攻了金国的首都汴京,但是金军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所以抵抗十分顽强。在来来回回的攻防战里,杀伤了无数蒙古士兵。第二年,金国发生内乱,城池即将攻破。这时候有蒙古的大将认为金人抵抗这么长时间,导致自己的士兵死伤惨重,一定要在城破之后大肆烧杀抢掠,这样才可以一泄心头之恨。

耶律楚材听到有人打算屠城,赶紧跑到元太宗面前说:“咱们打仗这么多年,要的不过是土地、老百姓,如果老百姓没有了,那咱们要土地有什么用呢?难道让咱们的士兵去种地吗?”

元太宗这时候有点犹豫不决。

耶律楚材知道说这种话可能还无法打动对方,于是说:“现在那些能工巧匠、家境丰厚的人都在城里,如果咱们入城把他们杀光,那就一无所获了。”

元太宗听了这句话后被打动了,于是宣布只诛杀金国皇室,其他的人全部赦免,取消屠城计划。而且以后打仗,废除屠城。就这样躲在汴京城里的一百四十七万人都因为耶律楚才的一番话而保全了性命。后来,在耶律楚材的坚持下,元太宗又宣布废除杀俘虏的旧规定,这又拯救了一批人。

这就是耶律楚材,一个在乱世里依然保持仁心的名臣,虽然他只是个文官,却是当时无数汉人的救星。在他死后,无数的蒙古人和汉人悲痛不已。

耶律楚材先后辅佐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可以说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也是一位被低估的名相。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