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南下休整,战士睡20小时不醒,干部探鼻息防止睡死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18 10:37:02

萧克上将,以前当过四野的参谋长,他在自己的回忆故事里说了这么几句话:他写道,那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部队从北边调到了南边,环境大变样,他们不太适应那里的水田和山地打仗,再加上天气热得要命,蚊子又多,结果好多战士都生病了。大部分连队里,有四分之一的人病倒了,有的连队甚至四分之三的人都病了。这样一来,因为生病不能打仗的人太多,部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东北全境被四野解放后,全国的局势来了个大转弯,就连蒋介石手下的将领心里也明白,红旗很快就要插满全国了。但就在四野大军往南推进,渡过长江以后,问题来了,他们不适应那边的环境,结果非战斗损失特别厉害。以前那股子威风凛凛的东北虎劲儿,硬是给整成了“病猫”。

四野的高级将领们,大多数都是来自南方,他们对南方的天气那自然是了如指掌。可在他们往南打之前,谁也没往心里去,南方那种又闷又热的气候,居然能给北方的战士们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当地的老百姓心里都清楚,古时候曹操带兵往南打,都会特地绕开七八月那会儿。可咱们解放的大事儿可等不了啊,咱们军队硬着头皮,啥困难都顶过去了,坚决往南进军。

1949年7月23号那天,林总瞧了瞧各部队的伤员和病患统计情况,然后就给军委发了个电报。电报里头说:“湘赣那边的主力部队啊,打算在三伏天这段时间里不搞啥大动作了,这样能让主力部队好好休息,也能腾出手来多做点地方上的工作……”

快速前进的四野部队,突然得紧急停下,随即展开了一个40天的“强化训练行动”。

四野部队从渡江后,几乎就没怎么停歇,一直在快速赶路。上级的命令里,老是提到“赶紧走”、“拼命走”这样的话。天气又热又闷,补给也跟不上,战士们累得不行,还饿肚子,结果很多人都生病了。有的拉肚子,有的打寒战,还有的中暑,啥情况都有。一直到后来搞了个“增强体质活动”,这些情况才慢慢好转起来。

鞠海清老兵回忆起,他们39军当时在澧县附近休息。一到休息地,战士们就忙开了,扫院子、洗澡,整理个人卫生。那时候,生病的战士特别多,传染病也挺严重,所以部队对卫生方面管得特别紧。

说到防病治病,四野的战士们刚到南方时还有点生疏。不过,只要上级一发话,效果马上就显现了。好多医生和护士都跑到基层去,给战士们传授防病治病的小窍门,还明确告诉大家,生水绝对不能喝。

大家都说,吃得不干净就会生病,其实像疟疾、拉肚子这些病,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喝了没烧开的水。记得部队刚到南方那会儿,大家喝的水大都是直接从池塘、小河里取的。那些水啊,不干净,里面细菌啊、小虫子啊特别多,喝了这种水,能不生病嘛。

因此,部队里有了新规矩,大家得喝烧开的水,不管是凉白开还是加了盐的开水,都供应充足。就是从那时候起,好多战士都慢慢习惯了喝开水。

部队停下来休息后,那些之前落后的战士们一个一个都赶了上来,有的拿根棍子支撑着,有的则是两个人互相帮忙走着。听说能休息一段时间,战士们心里都挺乐呵,还有的说要睡上整整一个月呢。这可不是他们瞎闹,实在是累得不轻了。

一般人睡上8到9个小时就算挺长了,但1949年夏天那会儿,这些累得不行的战士们,居然能一口气睡上20多个小时。

行军任务艰巨,天气又热,加上疾病困扰,战士们睡觉时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每当战士们休息,干部们就得时不时派人去瞧瞧,用手摸摸战士们的鼻子,确认他们还有呼吸,生怕有人就这样睡过去了。

士兵们睁开眼,都嚷嚷着:“这一觉睡得真是太及时了,救了我们一命啊!”

恢复力气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得把病治好。那时候,拉肚子这个病特别普遍。在药品还没到的时候,大蒜就成了最好的“治病宝贝”。所以,战士们都开始吃大蒜了。

现在啊,大家早上、中午一般都不吃大蒜,为啥呢?大蒜那味儿太冲,怕熏到别人,不太礼貌。但以前可不是这样,管你是生病还是没生病,大家都吃大蒜。特别是拉肚子的时候,大蒜可是帮了大忙!这种做法,直到现在,一些有经验的老兵带队伍时还经常用呢。

休整前那十天,战士们主要就是在养病和休息。因为药还没到,所以他们就先用些土办法,有的是战士自己想出来的,有的是问当地老乡学的。没过几天,药品就送到了。

跟现在比起来,那时候的药可能没那么神奇,但战士们很少依赖药物,耐药性问题也不严重。因此,他们一吃药,效果往往很快就显现,病很快就好了。

韦统泰将军回忆起往事,他在1964年被升为少将。他说135师那时候是在江西萍乡驻扎。师里头专门搞了个休养团,休养团里头又分了休养营。他们405团里头,有700人在休养团接受治疗呢,这些人里头,大多数都是重病号。

为了避免病人间互相传染,医院把不同病症的病人分到了不同的地方,像拉肚子的在一区,得疟疾的在另一区。刚开始,就只有团卫生队的医生在负责看病照顾,但没过多久,后勤部的医护人员也都全来了。

韦统泰老将军早在1937年就投身革命,战斗经验丰富得很。但就算是他,也没碰上过这场面:一大群穿着白衣服的医护人员,在伤员间跑来跑去,不光有咱们中国人,还有日本医生呢。有的在给伤员打针,有的在递送药品,还有的在忙着消毒,个个忙得团团转,脚都不沾地。

村里村外,包括厕所和房间,到处都撒着消毒粉。因为病人实在太多,医护人员已经连续好几天都没法休息了,他们的眼睛累得都红红的。

这些医疗工作者没有亲临战场与敌人正面交锋,但他们打赢了一场精彩的“歼灭”战斗,为抗击疫情立下了赫赫战功。

周之同那时候是41军121师363团的政委,正在长沙捞刀河北边休息。他记得,他们团里设了5个休养连,大家得的病不外乎就是常见的疟疾、拉肚子,但最让人头疼的还是腿肿,这病可难治了。

走了好多路之后,好多战士的小腿变得跟大腿一样粗,皮肤紧绷得发亮,站起来的时候,感觉腿肚子马上就要爆开了。幸好,这儿有个老中医,还带着几个帮手,专门给战士们看病。老中医几针扎下去,腿很快就消了肿,好多战士因此捡回了一条命。

看病治疗是一码事,补充营养也同样重要。说实话,战士们会生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营养不够。那时候,我们追击白崇禧的速度太快了,后勤的粮食供应没跟上,部队里粮食短缺得很。有的战士,一天到头就只能喝上两碗稀溜溜的粥。

情况变了,如今粮食、蔬菜都送到位了,药品也挺充足。战士们对好多南方蔬菜挺陌生,把空心菜当成了“铁管子菜”,莴笋则成了他们口中的“大炮笋”。

好多粮食和副食品从东北、华北那边送到了江南,战士们终于吃上了从家里带来的咸鱼,配上东北产的大米,心里别提多美了。病也都好了,肚子吃得饱饱的,战士们一个个都变得精神抖擞,原先那威猛无比的“东北虎”又威风凛凛了!

2 阅读: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