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夏天,张纯如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南京。在一次拍摄中,她不小心翻转了摄像机镜头,留下了她在南京调查走访期间唯一的动态画面。
今天是张纯如的生日,我们用AI再现张纯如在南京的身影,回到那个夏天……
在接触到南京大屠杀之前,张纯如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她从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硕士学位,她完全可以走任何一条别的路。 但是,张纯如选择研究这样一段历史,并且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呈现给世人,甚至为此而献出年轻的生命。 她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段历史,她让更多人看到了日军曾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种种罪行。这些白纸黑字,是她曾经为南京大屠杀奔走的证明。

南京大屠杀于她,是一种生命的连接。 是与她自己生命的连接,是与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故去的人们的连接,也是与在和平年代下生活的我们的连接。 为了那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她只身一人来到南京,向世界揭露历史真相。
1995年夏天,张纯如来到南京,亲自走访了十余位幸存者。她一路风尘仆仆,路上还生了病,但她一刻都未曾耽误。 我确实感到很紧迫,我担心如果时间拖得太长,很多声音会因为年老而永远消失。 在到达中国前,张纯如通过邮件、电话和信件安排好了与中国研究人员的合作。

据历史学家王衡星介绍: 她似乎就是这个历史事件中的一员,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写出这本书来。她这本书不是用笔写的,是用心写的。 张纯如在南京期间也完全沉浸到了六十多年前的环境里: 她在黑暗中,想象着遇难者的感觉,在脑海中她每天听到的故事串起一个个画面。在夜里,她坐在屋里,被一堆她看不见的图片包围着。看着墙上的一张张地图,想象着自己就在现场。 为更好地配合张纯如完成资料收集工作,三位中国史学老师们分工合作,开始了走访和资料收集。

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张纯如)的中文水平一般,不能读懂中文资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为她翻译。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必须提及的是,在发掘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还发现了昭示侵华日军罪证的强有力的史料:《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且成为助其公诸于世的关键人物。约翰·拉贝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明妮·魏特琳保护了大量南京妇女免遭日军蹂躏。

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后来回忆道:“虽然纯如没有经历过那场残忍的战争,也出生在美国,但是她始终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随着张纯如调查南京大屠杀的深入,看到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抹杀、歪曲历史事实,甚至篡改教科书的行为后,她意识到这件事是多么的“不公正”,“张纯如一直觉得自己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要勇敢地站出来发声”。

张纯如 用一本 《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将人类至暗时刻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让西方主流社会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她相信“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 她用一生为30万冤死同胞伸张正义 甚至献出生命 致敬她的正义与执着!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综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 责编/陈晓冰、田园黄蝶 审签/一帆 监制/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