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有很多烂观众,才会有这么多烂电影!”
曾经的冯小刚怼天怼地、不可一世,是圈中赫赫有名的“小钢炮”。
细数他怼过的人,上有富商大咖,下有平民百姓。
只是再刚烈的性子,也难逃舆论的打击。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如今65岁的他,竟会说出这样一番话。
01年轻时的冯导,可谓是将真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众导演艺人伪装人设、讨好媒体的时候,他就大言不惭地在镜头前大骂记者无耻。
那时候,他刚结束新电影的发布会,在后场接受采访时,就开始发起了炮轰。
“你就是个混蛋,我想抽你,你信不信。”
一时间,场面一度失控,无数记者围上来想要一探究竟。
原来,有无良记者曝光了他家的住址,对他的家人造成了伤害。
除了无良媒体外,就连自己的“衣食父母”他也未放过。
2017年的一次电影节上,在谈到中国垃圾电影为何这么多时,他更是直白地表示:
“如果没有观众捧场,垃圾就不会有生存空间。垃圾之所以遍地,这一定和多数的垃圾看众有关!”
当然了,影评人也难逃“炮轰”。
在冯小刚的身上,你很难看到他嘴下留情。
无论是观众喜爱的演员,还是圈内不敢得罪的大咖,只要是他觉得此人不行,就不会藏着掖着。
包括他早期的作品里,你也经常能看到批判性的台词。
不是对资本的讥讽,就是对乱象的炮轰,要不就是对“伪君子”的不屑。
三两人一壶酒,吹着牛骂着“爹”。
在他的电影中,你能感受到浓烈的老北京的味道,当然了,其中也不乏粗口。
正因为如此,他的电影还被网友戏称:北京粗口百科全书。
不过,最经典的,还要当数他与王思聪的互骂。
当年在《我不是潘金莲》的上映期,万达觉得这部电影的票房不理想,于是就减少了排片,换成了其他电影。
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立刻引起了冯导的内涵。
他在社交平台上,大赞王健林的万达集团视野大、胸怀广。
表面看似是恭敬,其实是在内涵他没有格局。
对于冯小刚的阴阳怪气,被称为“娱圈纪委”的王校长,自然也没有退让。
文章刚发布没多久,王思聪就在社交平台上回怼道:作为一个导演,要用作品说话,而不是只会煽动舆论。
最可笑的是,王公子还在文章的结尾加了个“碰瓷”的标签,真是将嘲讽值拉满了。
经过几次大战,冯小刚坐实了“爱骂人”的人设。
但神奇的是,他骂得越欢,追捧他的人就越多。他低调了,反而被“嫌弃”了,这又是为何?
02面对冯导的无差别炮轰,很多网友都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得罪这么多人,他的底气从何而来?”
七岁那年,冯小刚的父亲突然离去,那时候的他还很懵懂,根本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随着家里的饭菜越来越寡淡,零食玩具越来越少,他渐渐明白了母亲的不容易。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小小年纪的他就主动承担起了家务。
也是在这一年,他完成了年少不懂事到立志出人头地的转变。
在别的孩子都出去追逐打闹之际,冯小刚的生活里显得十分安静,每天不是做家务就是画画。
对于画画这个爱好,他也不知道怎么喜欢上的。
只是记得有一次他十分想看一部电影,但奈何一张电影票要5分钱。
既然没钱买票,不如就临摹一张。
想法浮现后,冯小刚就开始一遍一遍地临摹着电影票。
神奇的是,这种打印出来的票,不但被他模仿出来了,甚至还成功混了进去。
就这样,他观看了人生第一部电影,从此心中有了梦想。
日子一晃,高中已经上完。
为了让自己得到充分地锻炼,他没有上大学,而是直接进了文工团。
在团里的八年间,他虽然只是做一些舞台设计的活,但是累积的经验却是别人学不到的。
哪怕是后来退伍后,他转行做起了建筑业,这些宝贵的经验也为他日后奠定了基础。
在工会当会计的那段时间,虽然他的生活朝九晚五,过得十分清闲。
但是这种一眼望到头的日子,还是让他产生了焦虑。
经过再三思索后,趁着酒劲的冯小刚,向领导提交了辞呈,再次踏上了电影这条路。
刚进入剧组的他,除了担任美工的工作外,还担任跑腿儿的工作。
一次,在帮别人跑腿的路上,他对剧组的一位女孩一见倾心。
只是还没等他做出行动,他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原来女孩儿名花有主了,她的丈夫是郑晓龙导演。
后来得知有人追自己的妻子后,郑晓龙也开始留意其貌不扬的冯小刚。
本以为两人会剑拔弩张,谁知一来二去下,两人竟然成为了朋友。
当然,前提是冯小刚不仅会美工,甚至还能为剧本提出可靠的意见。
1990年,郑晓龙筹拍《编辑部的故事》时,需要一个编剧。
在剧组问了一圈后,就只有冯小刚愿意一试。
就这样,他拿到了剧本创作的权限。
靠着这次机会,他与王朔相识,此后算是一只脚踏入了“京圈”。
对于冯小刚这个人,王朔起初不太喜欢。
一来是他长得贼眉鼠眼,二来是太会溜须拍马。
但好在他有能力,对自己也不错,处着也还行。
在王朔的带领下,冯小刚的事业可谓是拔地而起,不但合伙开了影视公司,甚至还创下了很多佳作。
1997年,冯小刚将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人》改编成了《甲方乙方》进行拍摄。
后来电影上映后,他连带着电影一炮而红。
虽然这部商业片让他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在文艺界,这样的片子也让他饱受圈内人嫌弃。
或许正是那时候留下的“阴影”,导致冯小刚从业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文艺片念念不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始至终都很清醒。
03此后的日子里,他每拍几部商业片,都会用赚来的钱拍文艺片。
这种相互交替的方式,不但让他收获了名利,也让他收获了口碑。
看着“波涛汹涌”的好评声,冯小刚的心气儿也越来越高。
一旦票房没达到预期,他就会说是观众不懂审美。
说得多了,争议声就大了,口碑更是两极化了。
尤其是拍完《老炮儿》后,请了流量明星坐镇的他,更是被喷得体无完肤。
“冯小刚江郎才尽了!”
但那时的他,早已坐稳了江山,是圈里人尽皆知的票房收割机。
闲言碎语虽然多,但是更多的是对他的支持。
直到后来《我不是潘金莲》播出,他的“自负”才算真正迎来了反噬。
03电影上线前,冯导就开始了铺天盖地地宣传,各大院线更是给出了很多的排片。
但是上线后没多久,电影就迎来了全面的崩塌。
有人吐槽它是“标题党”,有人吐槽它“剧情没有逻辑”,更有人吐槽它“有意碰瓷”。
最终,票房没有达到预期,而他也将气撒到了万达的头上。
虽然声势浩大,也将华谊也拉上了战场,但是王思聪的几句话,还是让他溃不成军。
最终,《我不是潘金莲》落得一地鸡毛,不但没有增加排片,还损坏了电影的风评。
风波过去后,冯小刚就开始变得低调了起来。
或许是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自满”,或许是想避避风头,又或许是被王思聪的话刺激到。
收敛了多年后,他才迎来了新电影《忠犬八公》。
只是这一次,他的心气儿被彻底磨平了。
在接受采访时,他感叹道:公众人物只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被人追捧的准备,也要做好被诋毁的准备。
从业这么多年来,对于“衣食父母”的批评与谩骂,他感受过痛苦,也感受过日进斗金的快乐。
对于他来说,这就是“买一送一”。
以前的他,生活在吹捧之中,被名利蒙蔽了双眼。只是待繁华逝去,他才做到了恍然大悟。
想要在这个行业生存,无论什么时候,什么身份,从来都是靠作品说话。
前浪迟早会被拍死在沙滩上,但如果你是那片沙滩,那么你才会成为那个屹立不倒的“标杆”。
结语建立在文娱之上的产物,向来都会寓教于乐。
一部好的作品,不但能净化人的心灵,甚至还能改变一个人的为人处世。
只要作品没被打上“仅粉丝可看”的标签,身为观众的我们,从来都有批评或者好评的权利。
无论是艺人还是作品,又或者是圈中的乱象,观众是吃瓜者是看客,但同样也是监督者。
只有百家争鸣,文艺界才会不断创新,不断激发出好的产物。
当然,更希望的还是圈内人能自监自查,不要摆烂捞钱,不要忘记初心、辜负大众。
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