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中有这么一个众所周知的“反面案例”,原本是高高在上的网红奢侈水果,但过了几年,直接“口碑垮塌”,在网上几乎沦为了许多人口中的“笑柄”。
这个水果是什么呢?
它就是被很多人吐槽过的水果—“黑布林”李子。
口碑崩塌的李子黑布林是原产于美国的一个李子品种,黑布林这个名字也是来源于它的英文名字的音译。
刚开始引入我国时,黑布林李子还是一个“高大上”的李子品种,价格非常奢侈,能卖到四五十元一斤。后来,在网上黑布林李子也曾经名噪一时,是早年为数不多的网红李子。它的出名比阳光玫瑰葡萄要早很多年。
但黑布林李子的好景不长,很快就从奢侈水果的名单上被“开除”了。
产量大增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口碑严重下滑”。
尤其是水果电商火起来后,黑布林李子几乎快成了一个笑话。
因为当时不少黑布林李子为了降低成本和抢早上市,在成熟度不够的情况下就采摘,导致果实又硬又酸又涩。这样的黑布林李子在网上卖了几年后,差评不断,消费者纷纷对黑布林李子发起了无情的吐槽。
口碑崩塌后,黑布林李子的价格也逐渐崩塌了。在一些黑布林李子的产地,有些果农也只能无奈砍树,改种其它品种。
这个从美国引入的高档李子品种就此落幕了。
今年“最固执”的水果为什么说黑布林李子是“最固执”的水果呢?
因为它有问题但就是不改。
黑布林李子口碑崩塌不是品种不行,也不是大家不爱吃这个水果,是这个水果有时没法吃。
别的水果成熟度差一点,最多是“好吃”和“难吃”的区别。但黑布林李子这个水果如果成熟度不够的话,可能大多数人根本吃不下去。咬一口直接酸掉牙,比直接喝醋可能都要酸。
这样的水果让人怎么吃呢?
这个问题也不是存在了一天两天了。线上很多这样的黑布林李子,也就算了。如今线下商超也有很多这样的黑布林李子,而且还不告知消费者。都知道的问题,但就是不改,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固执”。
不改就不改了,有些时候还变本加厉。
如今连进口的高价黑布林李子也是“又涩又酸又硬”。
像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们买了一盒进口的智利黑布林李子,一斤大约要三四十元。这个价格不说多好吃,但是至少要能吃吧?
结果是吃了半个,剩下的实在是吃不下去了。
原以为“外国的月亮会圆点”,但天下的“黑布林李子真的一般黑”。
猕猴桃现在都有“树上熟”的,搞不懂为什么黑布林李子就不能稍稍成熟一点儿再卖呢?
降价也救不了黑布林刚刚引入我国时的黑布林李子真的不是眼下这个样子的。
眼下的黑布林李子价格是比以前低很多了,但买十次,“十次里面可能八次坑”。这么一折算,实际上还是不便宜。这都快成“开盲盒”了。
黑布林李子的价格一跌再跌,但大家对它的口碑还有热情,也是一跌再跌。
像榴莲、大樱桃这些水果,如果降价了,可能大家的消费热情能上来。黑布林李子够呛,哪怕黑布林李子再降价,眼下这个整体品质,也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芳心。
有些水果贵了大家不买,但并不是便宜了,就有人买的。关键是要对口味,要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单纯靠让消费者“猜盲盒”,消费者的耐心能坚持几年?
再有消费者心里的“便宜”并不完全等于低价。像榴莲卖20多块钱一斤就有不少人觉得便宜了,西瓜卖两三块一斤,很多人都觉得非常奢侈。这是一个消费习惯和心理的问题。
黑布林李子有时候在产地卖到几毛钱一斤。这样的价格,能出来的李子肯定“成熟度不行”。流入到消费端后,很可能又是一地鸡毛。
要是在买黑布林李子之前,知道货架上的黑布林李子是又酸又涩又硬的李子,别说几毛钱一斤了,就是倒给钱,我也只会把钱留下,把李子给它放回去。
真心不如涨价卖如果低价的黑布林李子这条路行不通,市场真心不如“涨点价”来做高品质的黑布林李子。
尤其是线下水果商超。
很多水果商超现在经常抱怨受到了电商的冲击。
但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首先要清楚线下水果商超的优势在哪里。
消费者线下买水果有两个消费特性:一是方便及时。路过的时候随手买一些,不用等;二是品质稳定,所见即所得。
第一个特性只要水果店选址不太差,就都可以做到。
第二个就要看水果店自身的选品能力了。
像黑布林这样的水果,说实话,有时候卖不好都不如不卖,真的很坏口碑。线上卖黑布林,坏口碑也就坏了,因为线上毕竟价格低便宜,消费者看在便宜的份上也能咽下这口气。
超市实拍图
但线下水果商超的经营成本在那里,通常黑布林李子的价格也不可能比线上低。有时候消费者买了一次黑布林李子以后,踩雷了,就再也不想去那个水果店了。
这对水果商超来说是因小失大了。
对于黑布林李子,实际上真心不如多做一些“高档高品质”的,至少把成熟度给搞上去,让大多数消费者能吃下去。成本高一些,价格也涨一些,只要品质能上去,口碑就能恢复,口碑有了,消费量就有了。
如果一直这么固执下去,就非得“破罐子破摔”,价格是低了,但品质也没了。
别的水果我们一直强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把价格降下来没必要搞那么“高档”。
但黑布林这个水果可能更适合“反其道而行之”。
因为还是那句话“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有些李子成熟度不够是真的吃不下去”。
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