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新的出差三人组在今天上午露面。此前圈叔对于人选的猜测尘埃落定,陈东果然踏上了自己的第三次飞天之旅。
除了指令长陈东外,乘组包括2名航天驾驶员和1名飞行工程师,分别是陈中瑞和王杰,他们作为第三批航天员,即将踏上个人首飞之旅。
下面圈叔就讲讲王杰的故事。
凌晨三点的办公室,电脑屏幕闪着幽幽蓝光。王杰正盯着满屏跳动的波形图,手里的鼠标时不时圈出几个异常数据。
这个画面是不是像极了急诊室医生在查看病人的心电图?谁曾想,这个在 2019 年冬夜埋头搞 "太空防抖" (术语为数据脉络)研究的工程师,六年后会穿着航天服站在酒泉发射中心,即将搭乘神舟二十号飞向中国空间站!
4月24日下午5点17分,这位曾经的数据脉络工程师就要完成人生最华丽的变轨。
"太空航天器" 的调音大师。
时间倒回2016年,刚拿到北航博士学位的王杰,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让老同事直摇头:解决航天器上控制力矩陀螺的 "帕金森症"。这些每分钟旋转上万次的设备,引发的微振动能让精密仪器 "手抖" 到拍出马赛克照片。
这"就像你家的滚筒洗衣机甩干时蹦迪,我们必须给它装'定海神针'。" ,可王杰愣是把这个"玄学难题" 拆解成了数百个标准步骤。白天他泡在实验室测数据,晚上对着上万条频谱曲线找 "跑调的音符",硬生生给太空设备定制了专属 "降噪耳机"。
最绝的是他自创的 "太空诊断系统"。某次卫星出现图像模糊,王杰调出五年前建立的振动特征数据库,三小时就锁定了作妖的热管部件。这种 "给航天器做B超" 的本事,后来竟在空间站故障排查时派上了大用场。
跨界狂人的 "不务正业"。
2018 年航天员选拔公告贴出时,实验室炸开了锅。谁都没想到,这个能在电脑前纹丝不动12小时的 "定海神针",居然要挑战需要八块腹肌的飞天梦。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这个微振动专家还偷偷研究起了航天服手套。当时团队被模拟太空操作的 "带压测试" 卡了半年,王杰愣是把自己关在实验室,把手套关节弯折了八千多次。当他拿着改进方案冲出实验室时,活像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
"别人觉得这是狗拿耗子,可在他眼里,航天事业哪有分内分外?" 就连转岗前夜,这个强迫症患者还在给五年前建的模型打补丁,文件夹版本号都排到了 R5V3。
双面人生的星辰大海。
如今站在问天阁的王杰,身上带着两种身份的奇妙交融。他能用设计师的严谨,三分钟说清太空马桶的振动原理;又能以航天员的视角,指出地面模拟的失重误差。就像他改进的舱外摄像机,既拍得到0.1毫米的零件裂纹,也录得下地球弧线的壮美。
这种 "双轨并行" 的超能力,在空间站运维中屡建奇功。去年某次实验舱异响排查,他结合振动数据和太空作业经验,竟听出了轴承磨损的特殊频率。他脑子里装着整个空间站的“心电图”。
从巴彦淖尔草原走出的牧区娃,到掌控太空精度的"调音师",再到即将出征的航天员,王杰的变轨人生恰似中国航天的缩影。既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又有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正如他今天在记者会上说的:"当我们把每个螺丝都拧到极致,星辰大海自然会成为中国人的后花园。"
此刻,发射塔架上的神舟二十号正在做最后检查。王杰工具箱里除了标准装备,还悄悄塞了本泛黄的《航天器动力学》,那是他工程师时期的 "武功秘籍"。明天,这位 "跨界航天员" 将带着地面十年的积累,去书写属于中国空间站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