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优势兵力”看似简单,如果我们是军事指挥官,能做到这条吗

历史轮 2024-11-11 02:18:38

“兵者,诡道也!”打仗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在以前,古代的兵书总是非常深奥。

比如说: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意思是说,不要希望敌人不来打,而是自己要准备好。

又比如: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句话是讲我们要趁敌人措手不及的时候,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这些兵法的思想确实非常正确,但又比较务虚,对于只有一般资质的将领来说,非常难以理解这些兵书所讲的内容,不用说要加以应用了。

后来,由于人民军队指战员的主要来源是工农出身,为了迅速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毛主席用他非凡的军事才华,尽量将复杂的军事思想简单化,总是以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指战员能够迅速领悟,并加以运用战胜敌人。

比如敌人到来以后,我们是应该作战还是防守呢?毛主席的文字则非常简洁,明确我军进攻敌人有如下六个条件:

(一)有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

(二)有利作战的阵地;

(三)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

(四)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

(五)使敌人疲劳沮丧;

(六)使敌人发生过失。

毛主席提出,至少要满足以上两个或以上的条件时,“才算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敌,才好使自己转入反攻”,这个时候就可以攻击敌人了。如果不满足,千万不要盲目出击。

这种操作性就非常强了,有时候笔者读到毛主席写的这些作战训示,甚至自信心爆棚,觉得我都可以带领千军万马上阵杀敌了。

但激情过后一想,如果我们真的是军事指挥官,真的就可以看毛主席这些军事思想,去打仗吗?

毛主席最著名的一条军事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个也看似很简单,就是我们不要分散兵力就行,把兵力集中起来攻击敌人。

其实,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古往今来,很多人做不到,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很多人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傅作义在华北防守,摆开“一字长蛇阵”,分散了兵力;卫立煌在东北,“鱼和熊掌”都想要,兵力分散在几个孤立的点上;老蒋在淮海战役更是如此,每个城市都不愿意放弃,“80万对60万”,看起来“优势在我”,最终却被我军一一吃掉。

做到“集中优势兵力”这一条需要有全局观,着眼于对全局、对战争未来的深刻认知,要能够做到两点:一是能够放弃一些东西,不可能每一件东西都能得到,比如作战中放弃地盘。二是能够预判最终的东西是什么,我拿到这个东西后,会产生质的变化,比如毛主席预判拿下锦州。

这两点是非常难的,大多数人一个“贪”字就让我们难以舍弃,大多数人更多的是着眼于现在,更没有长远的预判眼光。就比如我们投资,人人都知道集中投资,选对一两个资产是最好的办法,但很多人做不到,相反,大多数人都分散投资,这里打一枪,那里打一炮,最后都亏了。

因此,仔细想来,“集中优势兵力”看起来只是简单一句话,但也不是那么好操作的。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好是好,但切莫以为我们读了其中几句话,就能去当指挥官打仗。

对于这一点,粟裕大将说过:“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是唯物辩证法,把毛泽东军事思想归结为几条固定的公式,把错综复杂的战争进程表述为高明的指挥者早就规划好的,并以这些观点来教育下一代,打起仗来是会害死人的。”

确实,战争进程是错综复杂的,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千万不能曲解为高明的指挥者早已规划好的方法,打仗,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并没什么固定的公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