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凯琪在海口音乐节上唱《半路》唱到哽咽,笑容勉强,这画面一下子戳中了我。谁会想到,一首情歌,竟成诀别?后知后觉的我们,就像看了一场悲伤的电影,明明主角笑着,却让人想哭。她没有撕心裂肺,只是尖沙咀街头无声的痛哭,机场略显凌乱的橙发,ins封面那幅方大同手绘的《艾美梦游》……所有无声的告别,都像一根根细针,扎得人心疼。讲真以前我嗑他俩的CP,纯属吃瓜群众看热闹。薛凯琪的绯闻男友从房祖名到黑人男友,哪个不是轰轰烈烈?可对方大同,永远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现在想想,也许正是因为太过珍贵,才小心翼翼地守护,怕一不小心,连朋友都没得做。《四人游》里那句“不能相爱的一对,亲爱像两兄妹”,简直就是他们20年情感的真实写照,扎心了老铁!
薛凯琪看着大大咧咧其实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富豪家庭的条条框框,7岁钢琴考级错一个音,乐谱就被父亲撕碎。“薛家的孩子不能有污点”,这句话简直是童年阴影。15岁前,出门要司机和保姆跟随,连微笑的弧度都要被母亲纠正。这哪是培养女儿,简直是打造精致的芭比娃娃啊!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她渴望自由,渴望被爱,却又害怕失去。
进入娱乐圈大概是她叛逆的开始,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吧。“Fiona”这个假名,偷偷录制的Demo带,都透着股“野”劲儿。可骨子里的完美主义,又让她拼尽全力。录制《奇洛李维斯回信》连续三天每天工作18小时,低血糖晕倒在录音棚,还咬牙坚持。想起她爸那句“要么做到最好,要么别做”,真是让人又心疼又无奈。
然后方大同出现了像一束光,照进她灰暗的世界。他话不多,却用音乐和行动给了她最坚实的依靠。陪她吃饭,陪她录歌,陪她参加商演,在她最脆弱的时候,给她最温暖的陪伴。2008年,薛凯琪人生的至暗时刻,吞安眠药前,她给方大同打电话:“我今晚要死了,你可不可以叫我不要死?” 这句绝望的呼喊,现在想起来依然让人泪目。方大同的冷静、理性分析、陪伴和守护,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最佳男友”!
五年方大同化身人形药箱”,用音乐疗愈她。《Over》的旋律,是抗抑郁的希望;红馆演唱会的机关设计,是战胜恐高的勇气;陪她参加破产听证会,是律师般的逻辑和守护。他一点一点地,把她从深渊里拉了回来。想起娱乐圈那些塑料姐妹情,塑料兄弟情,突然觉得,这才是真爱吧,超越爱情的真爱。
现在的薛凯琪早已不是那个脆弱的少女。创立服装品牌,参加综艺,甚至把抑郁症的经历编成独角剧,这姐真是越来越飒了。她不再害怕被骂“老女人”,也不在意“黄金剩女”的标签。她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精彩。就像蔡依林在演唱会上说的,“40岁feel damn good!”,年龄,算个啥?
方大同的离开固然令人惋惜,但他也留下了最宝贵的礼物——一个更加强大,更加勇敢的薛凯琪。她把伤痛化作力量,继续前行,“方大同教会我活着,现在我要替他看看这个世界。” 这份深情,这番勇气,让人想起《寻梦环游记》里那句话,“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他们的故事也让我想起张国荣和梅艳芳,同样是灵魂伴侣,同样是令人唏嘘的结局。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真情难得,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