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不了大渡河怎么办,会重蹈石达开后辙吗?毛主席早有后招

晨晰看历史 2024-07-28 17:54:37

1935年5月,四川大渡河畔。两支军队相隔近两百年,却在同一处遭遇生死考验。太平军石达开部曾在此兵败身亡,如今中央红军又来到这里。面对汹涌的河水与围追堵截的敌军,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能否带领部队突出重围?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即将上演。

两军过河 命运迥异

近两百年来,大渡河畔上演过两场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太平军和红军先后来到这里,面临相似的困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大渡河是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全长1062公里。从云南前往四川盆地,几乎必须渡过这条河。但渡河并非易事,既要面对湍急的水流,还要提防敌军的围追堵截。

1863年,太平军将领石达开率军来到大渡河畔。他们被清军围困,最终未能渡河,全军覆没。72年后的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也来到了这里。他们同样面临敌军的围追堵截,能否顺利渡河关乎生死存亡。

这两支军队,一支功败垂成,另一支则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此不同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过河三难 命悬一线

渡过大渡河,看似简单,实则难于上青天。红军面临三大难题,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石达开的覆辙。

首先是选路难。走大路容易过河,但敌军部署众多;走小路敌少但过河艰难。是选易渡难逃,还是难渡易逃?这可是道送命题。

其次是天时难。若选择在安顺场渡河,既要避开汛期,又要确保有足够船只。没船过不了河,遇上汛期更是九死一生。

最后是速度难。即便成功渡河,还得与敌军展开夺占泸定桥的竞速。动作稍慢,就可能功亏一篑。

面对这三重考验,石达开败下阵来。如今轮到了毛泽东。他能否带领红军闯过这道生死关卡?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即将展开。

兵分两路 智取泸定

毛泽东可不是等闲之辈。面对重重困难,他摸透了敌我态势,制定了神来之笔的作战计划。

首先,毛泽东决定兵分两路。他派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师和干部团从安顺场渡河北上,称为"右纵队"。同时,林彪率领红二师从左岸直扑泸定桥,这支部队被称为"左纵队"。

这一招高明在哪?右纵队虽然渡河缓慢,但能牵制敌军;左纵队则轻装前进,争取先敌一步抢占泸定桥。两支部队互为犄角,相互配合。

其次,毛泽东注重争取少数民族支持。他派人结交彝族首领小叶丹,化解了石达开曾遇到的彝族阻挠。这为红军北上扫清了障碍。

最后,毛泽东还留了一手。他下令,如果主力过不了河,就让刘伯承、聂荣臻带少数精锐在川西打游击,主力则在川康边境寻机北上。

一切准备就绪,红军开始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他们能否创造奇迹,就看这一役了。

飞夺泸定 惊险万分

红军左右两路人马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惊险行军。林彪率领的左纵队一路疾进,他们知道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关乎胜负。

林彪派出了由黄开湘任团长、杨成武任政委的红四团担任先锋。这支精锐部队创造了急行军的奇迹他们在25小时内跋涉了240里崎岖山路!这种行军速度,就算是今天的特种兵也要自叹不如。

当红四团赶到泸定桥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凉:桥上的木板已被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在风中摇晃。桥对岸,敌军架设了密集的机枪火力点。这座看似摇摇欲坠的铁索桥,此刻就是通向胜利的唯一通道。

形势危急!黄开湘和杨成武当机立断,派出了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这些勇士们要徒手攀爬铁索,在枪林弹雨中抢占桥头堡。

红军开始了罕见的火力覆盖,密集的炮火压制着对岸的敌军。22名勇士顶着枪林弹雨,手脚并用地在铁索上匍匐前进。有人中弹坠河,有人咬紧牙关继续前行。

这一幕惊心动魄:湍急的大渡河水在脚下咆哮,头顶子弹呼啸而过,而这些红军战士却要在摇晃的铁索上与死神赛跑。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殊死搏斗,突击队终于杀到了对岸。他们奋勇冲杀,很快击溃了守军。大部队随后架设了木板,顺利渡过了大渡河。

当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赶到时,泸定桥已经牢牢掌控在红军手中。这惊险的一幕,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传奇战役。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就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同时,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右纵队也在进行着惊心动魄的行军。他们不断与尾随的敌军交火,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的增援。正是两路大军的通力协作,才最终确保了这次行动的成功。

回顾红军飞夺泸定桥,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他不仅制定了高明的战略,还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红军真的过不了河,他早就想好了在川西打游击的备选方案。

这场战役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困难时,既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也要有未雨绸缪的智慧。当代年轻人在职场和生活中,也常常面临"过不了河"的困境。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像毛泽东那样统筹全局、制定方案、留有后手。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创业,都要做好Plan A、Plan B,甚至Plan C。

历史往往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启示。透过那段烽火岁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智慧与勇气的完美结合。这或许就是红军能够过河,而石达开却功败垂成的关键所在。

0 阅读: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