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缠绵病榻的毛主席意识到,需要有人来扫清社会的乱象。他在病床上写下一张纸条,递给了前来探望的华国锋同志,纸条上写的是——“你办事,我放心”。
同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曾有外国媒体评价华国锋,“身处两个时代之间”,他的强力措施“使中国摆脱了文化大革命”,不过,他本人却缺少“能使中国走出‘伟大舵手’影子的远见或能力”。
华国锋同志正是处在两个时代的交汇之处,短暂却不可或缺。
“文革”后,华国锋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也正是“华主席”名称的来历。为了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他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开展工作,动员群众,平反冤假错案,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因为路线的选择问题,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逐渐感受到,中国的发展需要新的掌舵人,而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魄力和能力。
于是,他于1980年9月辞去国务院总理职务,于1981年6月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逐渐离开领导岗位。他用这种方式,为中国的发展让路。
时间拨回到1981年元旦,因连遭批评,他没有参加元旦的茶话会。他明白,自己的离开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通过减少参加公共活动来淡出大家的视野。
不过,1981年2月,他还是受邀参加一次国宴。
国宴的时间正是除夕,接到通知后,他照例婉拒了,请其他同志代为参加。没想到,拒绝后不久,胡耀邦同志就打来电话,邀请他务必出席。
胡同志的话并没有打动华国锋,于是,胡同志转而寻求邓颖超的帮助,希望她能够亲自去说服这位“固执”的“华主席”。
邓颖超是周总理的夫人,待人和善,在党内一直充当着知心大姐的角色。邓颖超深知这次宴会的重要性,也知道华国锋的为难,她诚恳地发出了请求,就这一次,就这最后一次。
原来,此次要宴请的,是越南革命家黄文欢。
黄文欢出生于越南,却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年少时,他受革命思想洗礼,心怀报国之志,远赴中国求学。在中国,他结识了越共领袖人物胡志明,并加入了越南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他再赴中国,用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抗战。解放后,黄文欢曾担任越南首任驻华大使,作为桥梁与纽带连接中越,在两国十分困难的时期推动合作与交流。他在越南国内也遭受过反对派的打压,不得不前往中国避难,在这里,他受到了热情的招待。
这次设宴邀请黄文欢共度春节,既是对越共曾经的帮助的感恩,也是谋求中越友谊新篇章的开始。华国锋虽心底不愿再以“华主席”身份参加国宴,但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明白,中国的未来,需要国际上的支持和帮助。
这一年的除夕夜,华国锋再次走进了钓鱼台国宾馆,用中国人的礼貌与热情款待这位来自越南的友人。
国宴的菜单会提前制定并被严格执行,但华国锋要来的消息是临时的。
于是,一位厨师在得知华主席要参加宴会后,出于对主席的敬重,对菜单做了小小的改动,他按照华国锋的习惯,专门为他上了一道剔除蛋黄的鸡蛋,这是华国锋十分喜欢的菜肴。
华国锋也深受感动,他也早已萌生退意,于是,宴会结束后,他来到后台,向辛勤工作的后勤人员表示了感谢。
政治的风云变幻莫测,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但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是一以贯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