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教授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The Lancet上发表了一项意义非凡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论文“Normobaric hyperoxia combined with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OPENS - 2 trial): a multicentre,randomised, single-blind,sham-controlled trial”,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李伟力、兰晶、魏铭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吉训明教授为通讯作者。

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治疗领域,血管内治疗虽已被确立为标准治疗方法,但临床数据显示,仍有部分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存在不良预后。这一现象的核心机制在于,尽管再灌注治疗旨在挽救缺血半暗带并限制梗死核心的扩展,但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半暗带组织会逐步向不可逆性梗死转变。因此,当再灌注实现时,半暗带可能已显著缩小甚至完全丧失。目前,如何将神经保护策略与再灌注治疗有机结合,通过“冻结半暗带”以延缓缺血性脑组织的损伤进程,已成为国际卒中研究领域的重点与难点。这一研究方向不仅涉及多模态影像学评估和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还需探索新型神经保护剂及其与再灌注治疗的协同作用机制。
研究内容OPENS-2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单盲、伪治疗对照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常压高浓度氧联合取栓治疗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研究从2021年4月22日持续到2023年2月5日,覆盖中国26个中心,共筛选473例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最终282例患者参与随机分组,被按1:1的比例分为常压高浓度吸氧(NBO)组和伪治疗组。
NBO组的140例患者,需通过非换气面罩,以10 L/min的流速吸入100%氧气,持续4 h;伪治疗组的142例患者则通过侧孔开放的非换气面罩,以1 L/min的流速吸入100%氧气,同样持续4 h。
研究设置了主要终点和多个次要终点,主要终点为随机分组后第90 d mRS评分分布,次要终点涵盖第90 d mRS评分不同区间的比例等多个指标,同时对安全性结果也进行了详细记录。
研究结果
1.有效性
主要终点:意向治疗人群分析(ITT)显示,NBO组第90 d mRS评分显著优于伪治疗组(OR=1.65,95%CI 1.09~2.50,P=0.018)。符合方案分析(PP)结果与ITT一致,且在不同年龄、性别、伴或不伴房颤、不同卒中类型亚组中,NBO组主要终点均更优。
次要终点:NBO组90 d mRS评分0~2的比例高于伪治疗组(58% vs. 42%,RR=1.30,95%CI 1.03~1.63)。
2.安全性
NBO组和伪治疗组90 d内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相当(20% vs. 23%,RD=-0.03,95%CI -0.12~0.07),两组90 d内吸氧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OPENS-2研究是首个证实常压高浓度氧联合取栓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有效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疗效。不过,研究规模相对较小,后续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一成果。国际知名血管神经病学专家Diederik Dippel教授发表同期评论,对常压高浓度氧在卒中急救的广泛应用前景给予高度认可,也对后续大规模临床试验满怀期待。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常压高浓度氧联合取栓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的方法将更加成熟,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推动卒中治疗领域的发展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