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东周列国》首先来看西周朝灭的根源。西周朝灭的根源,有人说是褒姒这个妖妃;有人说是周幽王昏庸无道,烽火戏诸侯导致的;还有人说是藩镇割据势力不服朝廷管制。其实这些都是外皮,真正导致西周朝灭的原因,是一个民妇被杀引起的。
为什么说是一个民妇被杀引起的呢?或许有人说了死了一个民妇,朝廷赔点钱啥的,也不至于毁灭一个王朝吧?
这句话可别说,这可不是小事。随意杀了一个民妇,你就是在任何一个朝代来说,都是不正常的事情。就如《封神演义》里妲己让纣王砍下一个民妇的腿看看是否骨髓长满,这个事情来说,导致朝廷大臣纷纷议论。这说明,皇帝做事可能也不能任意妄为。
咱们就说这个民妇为什么会被杀?其实这个民妇被杀也是有起因的,这个起因就是一群孩童唱的儿歌闹起来的。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了,童言无心,这又与孩童唱的儿歌有什么关系?
这里不得不说周宣王微服私访回来,与随行的一群人回到京城,打算回宫之际听到一群孩童唱歌,周宣王听到这群孩童唱的是一些谣言,于是周宣王就让士兵拿下这些孩童。谁知道?这些孩童把唱歌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之后,周宣王的随从给周宣王算了一卦。算卦的人一算就说了,将来要有女人祸乱朝纲。
这里原著是这样写的“忽见市上小儿数十为群,拍手作歌,其声如一。宣王乃停辇而听之。歌曰:
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几亡周国。
宣王甚恶其语,使御者传令,尽拘众小儿来问。群儿当时惊散,止拿得长幼二人,跪于辇下。宣王问曰:“此语何人所造?”幼儿战惧不言,那年长的答曰:“非出吾等所造。三日前,有红衣小儿到于市中,教吾等念此四句,不知何故。一时传遍,满京城小儿不约而同,不止一处为然也。”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宣王嘿然良久,叱去两儿。即召司市官,分付传谕禁止:“若有小儿再歌此词者,连父兄同罪。”当夜回宫无话。”
后来就是咱们要说的,周宣王回到宫里就问朝廷大臣,有人说了,将来可能有个女人祸乱朝纲。不知道那时候的人,为什么要把男人比喻日,女人比喻月。因此,朝廷大臣才说有女人祸乱朝纲。但是此时,后宫有一女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据说是褒姒。当时,皇妃也让人这个孩子丢了。哪知道周宣王得知之后,周宣王命人去捉拿捡到这孩子的人。
你说,生孩子的有罪,捡到孩子也有罪。可是,一个没有捡到孩子的女人,也被杀了。
原著是这样说的:宣王闻奏,怏怏不悦,遂出令:城内城外,挨户查问女婴。不拘死活,有人捞取来献者,赏布帛各三百匹;有收养不报者,邻里举首,首人给赏如数,本犯全家斩首。命上大夫杜伯,专督其事。因繇词又有“檿弧箕箙”之语,再命下大夫左儒,督令司市官巡行廛肆,不许造卖山桑木弓、箕草箭袋,违者处死。
司市官不敢怠慢,引着一班胥役,一面晓谕,一面巡绰。那时城中百姓无不遵依,止有乡民尚未通晓。巡至次日,有一妇人抱着几个箭袋,正是箕草织成的;一男子背着山桑木弓十来把,跟随于后。他夫妻两口住在远乡,赶着日中做市,上城买卖。尚未进城门,被司市官劈面撞见,喝声:“拿下!”手下胥役先将妇人擒住。那男子见不是头,抛下桑弓在地,飞步走脱。司市官将妇人锁押,连桑弓箕袋,一齐解到大夫左儒处。左儒想:“所获二物,正应在谣言。况太史言女人为祸,今已拿到妇人,也可回复王旨。”
遂隐下男子不题,单奏妇人违禁造卖,法宜处死。宣王命将此妇斩讫。其桑弓箕袋,焚弃于市,以为造卖者之戒,不在话下。
这个民妇被杀之后,丈夫成了无处可去之人,因此在回去的路上捡到被丢弃的孩子,把这个孩子带到褒国与亲戚扶养,养大之后,褒姒被人送进皇宫,被周幽王招为皇后。从此后,周朝就走近覆灭的地步。
你对此有什么观点,评论区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