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是属于乌克兰还是俄罗斯?”
本来,这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历史常识,但在现如今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却成为美西方国家出于自身政治利益指鹿为马,进行政治炒作,并用来区分敌我阵营的依据。但凡支持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的国家,都是白宫钦点的“民主、自由伙伴”,可只要态度模糊或是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就要被打上“支持侵略乌克兰”的帽子,几乎难以在国际舞台上翻身。
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同时也是在俄乌争端中最没有利益诉求的世界大国,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国际战略高度,通过回溯历史发展脉络给予这个简单问题以详实清晰的回答。
日前,在接受法国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时,面对其所谓“按照国际法,克里米亚应该属于乌克兰”的说法,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当场予以驳斥称,如果真正按照国际法,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国际条约确定它们的主权国家地位。
卢大使接着指出,从过去数百年的历史长河来看,克里米亚就是俄罗斯领土的一部分,但赫鲁晓夫将其转交给乌克兰,因为有苏联的存在,因此后续苏联领导人并未在事后进行追究,国际社会事实上也漠视了克里米亚人民的真正呼声。
这番涉及克里米亚地区归属和是苏联加盟共和国地位的言论一经传出,便引起欧洲政客强烈反弹。80多名欧洲议员向法国外长科隆纳发表联名信,要求尽快宣布卢沙野大使为“不受欢迎的人”,并对其进行驱逐。至于称病延期访华的欧盟“外长”博雷利,则表示卢沙野的言论“不可接受”。
反应最激烈的当属“波三小”,即波罗的海三小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这三个国家外长分别召见我外交官,提出外交抗议,并要求我大使对其发言作出澄清。
尽管外界将中国外交污蔑为所谓的“战狼外交”,并不惜通过各种方式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但不得不说,之前外交斗争的烈度和此次事件完全不在一个高度。我驻外大使的一席话,引起整个欧洲右翼政客神经紧张,急得直跳脚,堪称开天辟地的头一遭。
最重要的一点,尽管此前中国外交官在捍卫战后国际秩序、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时寸步不让,但基本上都是被动应战,等美西方政客先行出招,我方才出来回应。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中国人含蓄内敛、作风谨慎的表现,但在斗争激烈、尔虞我诈,看不见硝烟的外交战场上,这往往会落入不利局面,即便我方摆出的事实、证据无可辩驳,也因为没有及时抢占舆论高度,而被美西方压过一头。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真实战场上,同样也适用于外交战线。卢沙野大使此次的出击,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宣告中国新时代大国外交正式开始“攻守易形”,不再是被动挨打,而是主动出击,痛击美西方的不可告人的遮羞布。
卢沙野大使此番言论一出,中文互联网上不少人批评卢大使言论过于激进,陷入法国主持人的话语陷阱中。事实上,法国主持人给卢大使“埋坑挖雷”的企图已经超然若揭,而卢大使一开始也避免就克里米亚归属发表直击西方人心的“暴论”。
不过这位法国记者一再按着西方的传统话术进行炒作,没有任何回旋的空间和余地,既然如此,那么卢大使也只能将计就计,揭开克里米亚归属的真实历史脉络。
随着风波的愈演愈烈,各互联网大V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著名媒体人胡锡进提出三点:其一,不要搭理那些所谓的抗议;其二,对卢沙野大使的表态应该采取鼓励态度,不要怕惹出争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打舆论战、外交战的能力;其三,要有承受与西方摩擦的勇气,不能因噎废食。
邱毅教授则通过梳理卢沙野在担任驻加拿大大使期间处理“孟晚舟”事件,对其出色的外交素养和国际视野给予高度称赞,并强调“最不遵守国际法的恰恰是美国”,最应该批评的对象是美国而不是卢大使,并直言自己“力挺他”。
在对美斗争态势已经全面摊牌的情形下,多一些卢沙野大使一样不畏西方强权的外交官,是中国之幸,也是世界和平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