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在守城,京东在破局:分钟级战争,全面打响

高见科技论 2025-04-14 23:30:43

作者:高恒

2025 年,外卖与即时零售的战火全面引爆。

京东高调杀入外卖,美团加速推进 “闪购” 品牌独立,两个本不在一个赛道的巨头,正面撞上了同一个时间单位 ——30 分钟。

但这不只是流量的争夺,更不是一场补贴轮回。它是一次围绕 “调度能力、履约成本、用户反射” 的平台底层重构。不是谁能送一次,而是谁能把自己的节奏写进这座城市。

一场看不见的系统战,已经打响。不是谁赢了谁,而是谁定义了时间。

01·必须开打的系统对撞

4 月 12 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个人账号上表示:将正式发布旗下即时零售新品牌,并以“30分钟送万物”的体验升级作为核心亮点,意图再度强化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快”心智。同时还直言:“把那些大而无当的仓配体系扫进历史垃圾堆。”

没有点名,但行业心照不宣。这句带火药味的表态,出现在京东上线 “品质外卖” 业务刚满 30 天,也恰逢 “美团闪购” 即将品牌独立的临界期。

京东选择不打嘴仗。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在内部会上回应:“不要和人打口水仗,要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 他同时鼓励员工加入 “小哥应急小组”,深入骑手一线,帮助小商户、参与极端天气履约,强调平台的城市责任感。

这是一次表面上不对等的交锋。京东集团 CEO 许冉 4 月 12 日披露:“百亿补贴上线后,单量增长很迅速,京东外卖的餐饮日订单量截至 4 月 12 日已达 480 万单,增速超预期,预计这周即将突破 500 万单。” 对比来看,美团外卖 2024 年 Q2 日均单量约 5880 万单,同期美团闪购日均单量突破 1000 万单,2024 年七夕节峰值达 1600 万单(数据来源:美团 2024 年 Q3 财报)。体量上差距悬殊,系统力与认知力却正在逐步拉近。

对京东来说,这场仗不打不行。

从2023年起,用户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向。“提前规划 + 次日送达”的电商节奏,正被 “即时下单 + 分钟交付” 的消费惯性替代 ——2024 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用户日均打开频次提升1.8次(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25年报告)。平台不再靠低价吸引用户,而要靠“快、稳、准”的调度能力维系存在感。

与此同时,美团不断蚕食京东的优势品类。2024年Q3,美团闪购在3C家电订单量达京东全站四成,其中电脑办公类商品订单量反超京东,手机通讯类订单量超京东四成,日化、乳饮等高频类目增速均超 50%。当用户需要 “现在” 买一个手机壳、网线、耳机或退烧药时,京东不再是第一反应。

而对美团而言,这场仗退不得。

它花了七年时间,从“送外卖” 打造成一个可以“30分钟送万物”的城市系统:覆盖3000个城市、3万个闪电仓、750万运力网络,SKU支持超过1万,调度系统响应低于0.3秒,无人配送已在20城落地,单均履约成本压至3元(通过众包模式实现规模效应),计划2027年覆盖百城。

它不是一个配送平台,而是已经初步构建出一整套“城市生活基础设施”。但这套系统仍有漏洞:它快,却不一定被信任 ——80%商户为中小商家,品控投诉率达 3.2%;它密,但商户门槛不高;它系统先进,却无法保证食品安全、服务一致与全职保障 —— 这正是京东试图切入的缝隙。

京东推出的“品质外卖”体系,并非价格战,而是一种制度逆袭:入驻商户零佣金、通过线下考察 / 数据对接 / 动态巡查三重审核淘汰60%商家(最终准入率不足 40%)、接入城市监管平台、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餐品全程抽检、后台厨房可视。它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用户反射 —— 不是谁送得快,而是谁送得安心。

这不是一场补贴战,也不是一次流量战,而是一场针对用户心智结构的操作系统重写。所以美团 “破防”,也就不难理解了 —— 京东不是来抢单量的,是来挑战它在用户心中“默认打开”的平台地位,而那,是城市系统级控制权的撼动。

02·中心战已开,外围止步闭环

美团与京东的对撞打开了战局,但当战场扩散,所有平台都无法置身事外。只要“30 分钟送达” 成为用户的默认预期,每个平台就必须给出回应。从流量巨头到零售企业,从履约服务商到城市网点型平台,所有人都试图争夺这场节奏战中的一席之地。但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能力单点,而是是否拥有低成本、可控、可复制的闭环系统能力。

抖音:强在引擎,断在履约

抖音擅长制造“此刻就买”的消费动机,600万达人直播、短视频推动小时达 GMV 年增速超 200%,在高频类目上,它甚至能在个别城市对美团和京东形成流量压制。但履约链路高度依赖达达、顺丰同城等第三方平台,导致服务不稳定、准时率波动达 15%、复购率不足美团的 1/3。商家端品控难控,品牌一致性差,投诉率偏高。它是一台能点燃需求的引擎,却缺乏将动机转化为稳定体验的传动系统。

阿里:资源齐全,缺乏节奏主线

阿里几乎拥有所有组件:盒马有体验,饿了么有运力,淘鲜达有商超场景,大润发有终端网点,菜鸟有中台系统。但这些组件之间没有统一的调度中枢,入口割裂、用户心智稀薄 —— 饿了么主攻餐饮,淘鲜达入口藏于淘宝二级页面,盒马 SKU 结构偏精致、复购半高频。多个平台数据不同步,调度逻辑各自为政,用户不知道该从哪里下单,也不确定能否准时收到。资源像一个满仓工厂,但节奏像一张割裂地图。

地方平台:跑出节奏感,但复制力不足

朴朴超市、叮咚买菜等地方平台在核心城市内确实建立了“分钟节奏”:朴朴超市在广州、福州日均订单稳定,30 分钟履约准时率高于 97%,客单价超 80 元,SKU 控制在 3000 以内,成本压缩到 7 元;叮咚买菜在上海前置仓密度领先,控损率 3%,履约系统高效闭环。但它们的问题是 “城市之外难以迁移”:系统过度依赖本地仓网密度与用户复购节奏,一旦进入非核心城市,品牌心智不稳、履约效率骤降、扩张成本激增,节奏就断了。它们是局部节奏样本,而不是全国级系统设计者。

山姆:送得出体验,送不出频率

会员制商超平台山姆在北上深推出1小时达,SKU精、投诉率低、服务满意。但它本质是低频计划型消费场景:高客单、高毛利、大件商品,适合家庭囤货,但不适合碎片化生活需求。它可以完成一次“标准履约”,却无法成为生活的“反射动作”—— 用户不会在手机没电时想起山姆,却可能在给孩子买奶粉时优先打开京东。

顺丰同城、达达:有肌肉,没大脑

作为履约服务商,顺丰与达达跑得最快、送得最准。顺丰2024 年日均订单破千万,履约准时率95%;达达与京东调度系统深度绑定,覆盖全国 200 城配送主力。但两者都不决定用户“点谁”—— 它们是这座城市最后一公里的“肌肉”,但不是调度系统的“大脑”。

节奏之战的结论不是“谁在参与”,而是 “谁能闭环”—— 这一轮平台洗牌,不是 “谁做了小时达”,而是“谁能把快、准、低、稳、密全部压缩到一套系统闭环里”。不是谁能偶尔打赢一次仗,而是谁能让这场仗变成生活节奏。

03·谁能写入节奏,谁才拥有城市

平台的胜负标准已经彻底改变——不是谁 GMV 更大,也不是谁下单更频繁,而是:谁能成为用户生活的“默认操作系统”。

当你深夜发烧不假思索地点它;当你下楼买洗衣液只打开它;当你换手机第一个下载它——这不是交易习惯,而是生活节奏。这不是一场“下单战争”,而是一场“身体记忆战争”。

谁最接近成为“城市系统”?目前来看,美团是唯一打穿闭环的选手:

• 调度系统响应小于0.3秒,支撑750万骑手网络高效运转;

• 覆盖3000座城市,闪电仓3万个,SKU万级,适配几乎所有即时场景;

• 履约准时率99.5%,无人配送已落地20城,单均履约成本下降至约3元,计划2027年覆盖百城。

它已不仅仅是“送餐的”,而是“调度城市的”。系统、算法与仓网密度共同构成了它对城市“分钟节奏”的主导能力。

京东则在构建另一套“可信系统”:虽然中心仓+七鲜+达达三段式结构尚未完全闭环,全职骑手+五险一金使得履约成本较高,无人车虽降本但规模化调度尚待验证。但在高信任品类如母婴、药品等方面,凭借“商户准入率仅40%”“品质抽检”“监管系统接入”等制度优势,已成为不少用户的“第二反应平台”。

京东不一定是节奏最快的那个,但可能是信任门槛最高的那个。

真正的胜利,不再是流量拉满、补贴灌顶,而是组织系统与调度系统的全面融合。当补贴耗尽之后,剩下的只有“结构性效率”:谁能用系统把每一次配送都做到又快又稳又省心,谁就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反射动作。

未来的市场,不一定属于美团或京东,但一定属于那个能把“时间”压缩成用户的本能反应,把“节奏”写入城市生活操作系统的平台。它不会提醒你打开它,但你会在每一次需求来临时,不假思索地点开它。

谁赢得“分钟节奏”,谁就赢得了整座城市的未来。

0 阅读:112

高见科技论

简介:从科技到财经,深度解读行业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