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夏茂田,戏外“爹味道”《北上》里的夏茂田,真是让人觉得太窝囊了!在外面,他就像谢天成的“点头机器”,人家说什么他就点什么头;回到家,又成了“您说得对”的复读机。这样夹在老娘和老婆中间的“双面胶”男人,让好多观众都觉得特别像自己家里的那个人。有一次,看到这个头发乱糟糟、身材有点走样的中年男人蹲在运河边,给女儿编草蚂蚱的时候,我忍不住对着电视嘀咕了一句:“这男人虽然窝囊,但对闺女还是挺好的。”结果我妈突然冒出来一句:“这不就是你爸嘛!”然后全家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宝藏演员褚栓忠演绎走心窝囊丈夫哈哈,说到褚栓忠老师,那可真是个宝藏演员!他演的这个“窝囊丈夫”夏茂田,简直让人又心疼又好笑。据说啊,他把当年自己卖菜时被城管追得满街跑的窘样,全都揉进了角色里。你看他站在监视器后面偷偷乐的样子,那眼神里透着一股子自嘲和幽默。别看他戏份不多,但每一场戏都演得特别走心。尤其是那个窝在沙发里默默擦眼泪的小细节,看得人心都揪起来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他自己嘛?那个在生活里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却又努力撑起家庭的男人。怪不得有人说,褚栓忠就是夏茂田的本体,活脱脱一个“中年失意版”的自己啊!
土味”演员褚栓忠的奋斗故事褚栓忠出生在农村,从小就生活在玉米地里,所以他对角色的感受特别深,也很有共鸣,难怪演得那么真实自然。褚栓忠是河北邯郸磁县人,1990年,18岁的他拿着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手都在发抖。他穿着沾满泥土的胶鞋,站在田埂上,一遍遍看信封上的烫金校徽。这个场景后来他在《影视同期声》里说成是“人生最神奇的一刻”。那时候,褚栓忠刚从县剧团跑龙套出来,每天早上四点就起来练功,这份坚持终于让他迎来了命运的改变。这个“土味”演员,在舞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运河边到荧屏:褚栓忠的农民特质1996年,在排练《俺爹我爸》的时候,褚栓忠把现代戏演出了黄土高坡的那种苍凉味道。有一次即兴表演,他拿起道具扁担一边唱一边跳起了太行山民谣,把北京人艺的老演员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小子不是在演戏,他是把灵魂都放进去啦!”这个从运河旁边长大的农村小伙子,和《北上》里的夏茂田有着相似的经历。剧中的夏茂田那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掌,就像褚栓忠记忆中父辈的样子。拍跑船的戏份时,褚栓忠拿船桨的动作让导演直呼“太真实了”。他只是笑着说:“我爹以前在滏阳河撑船时就是这样教我的。”在《鲁豫有约》里,褚栓忠还展示了右手虎口上的老茧:“这是小时候割麦子留下的,现在摸着就像摸到了家乡土地的温度。”这些刻在骨子里的农民特质,让他在扮演夏茂田的时候根本不用刻意去模仿。
节俭男人的戏剧消费法这个男人真是特别节俭,节俭到让人觉得有点小气。2003年,北京一家涮肉馆里,34岁的褚栓忠看着菜单上的窝窝头,紧张得直冒汗。对面坐着刚从东北飞来未来的岳父岳母,他咬牙点了十屉主食。这件事后来成了中央戏剧学院老师用来教育学生的一个经典例子:“什么叫演技?能把节俭演成实在,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这个在戏里能把“怕老婆”演得惟妙惟肖的演员,现实中求婚的时候却像个莽撞的小伙子。有一天,排练完《恋爱的犀牛》这部戏,他带着舞台妆就把谭赫堵在后台:“跟我结婚吧,保证让你天天吃上新疆拉条子!”后来大家发现,他的这个承诺比钻石还要坚定。现在他家厨房挂了二十多种不同尺寸的拉面工具。这对相差11岁的夫妻,他们的婚姻生活就像是一部现实版的《金婚》。有一次,谭赫看中了一件2000块的风衣,褚栓忠蹲在试衣间门口算这笔钱能买多少袋面粉。可当妻子穿着新衣服转圈时,这个平时节俭的丈夫突然明白了:“这不就是电影《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嘛!值了!”于是,他创造了一种“戏剧消费法”:只要媳妇穿上的衣服看起来像剧中的角色,那这笔钱就值得花。
戏精”爸爸的幸福生活褚栓忠对老婆很实在,对闺女更是疼到天上去了!戏里他为了女儿敢跟全世界对着干,戏外却成了幼儿园家长会上的“搞笑担当”。有一回女儿跳舞汇报演出,他直接带了三台摄像机,像拍春晚一样给女儿全程拍摄。老师哭笑不得地说:“褚爸爸,您是演员出身,但能不能也让别的家长露个脸?”今年54岁的褚栓忠,在房山过着像“向往的生活”一样的日子。院子里种着从太行山运来的柿子树,厨房里飘着新疆拉条子的香味,书房墙上挂着《大博弈》的剧照。有一次老同学来家里做客,看到褚栓忠在葡萄架下给女儿扎辫子,忍不住笑出了声:“当年你不是说要当‘戏剧之王’吗?现在看来是‘家庭剧之王’啊!”和夏茂田不同,褚栓忠在家里的“权力”集中在“味觉”上。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给老婆孩子做的拽面,揉面时手腕灵活翻转,这招式还是当年在县剧团学戏曲时练出来的。面案旁边贴着女儿用彩笔写的评语:“爸爸面馆评分:★★★★☆”,缺的那颗星旁边还写着稚嫩的备注:“辣椒放太多了!”
泥土表演法”下的教科书级哭戏《北上》剧组在2022年冬天去运河边拍戏,那时特别冷,零下五度的寒风里,演员褚栓忠穿着剧组发的军大衣,蹲在码头上看船工们卸货。他在场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的:掌心握桨的纹路、弯腰时脊柱的弧度、跟船老大说话时摸烟的动作。他这种观察方法就像是在做考古,是从中戏老师那儿学来的“泥土表演法”。在演夏茂田面对时代变化感到迷茫的时候,褚栓忠把自己的真实经历放了进去。他回忆起2000年代影视行业市场化转型那会儿,自己整整两年没戏拍,“那时候天天坐地铁从通州到市区试戏,看着窗外的高楼,就像夏茂田看到运河里突然多出来的货轮一样。”这种被时代变化冲击的感觉,变成了剧中的经典独白。当夏茂田抱着生锈的船锚自言自语说“运河不要我们了”的时候,褚栓忠的眼泪和鼻涕真的掉到了道具上。这段没被剪掉的细节后来成了观众讨论的“教科书级哭戏”。
戏里戏外都是他的人间烟火气《北上》播出后,有些年轻观众在弹幕里说夏茂田太窝囊。演员褚栓忠在社交平台上回应:“运河水流淌了千年,不是每块石头都要变成浪花。”有观众看到这句话后转发并评论:“这个演员真的读懂了运河的灵魂。”确实,在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上,褚栓忠站在领奖台上,还是那副笨拙又真诚的模样,好像刚从运河边的晨雾里走出来,袖口还沾着花街早餐摊的面粉。从太行山里的田间少年,到荧幕上的“黄金配角”,褚栓忠的人生比任何一部戏都精彩。当别人羡慕他娶了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他却在厨房系着围裙研究新菜谱,想着怎么让女儿爱吃糖醋排骨也能像电影《饮食男女》那样充满仪式感。也许这就是褚栓忠的生活哲学:把日子过成一锅老火汤,戏里戏外都弥漫着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