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一生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就算是重病后也仍然坚持工作着。为了在他去世后,国家能运转平稳,他尽可能做着一切力所能及的工作。
周恩来被病痛折磨的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他真实的病情还要比预测的要严重得多。但即便如此,总理仍然做了许多工作。
1975年,是周恩来参加最后一次追悼活动,此人的追悼会让他一时难以自持,没有控制好情绪。他连着鞠躬七次,对家属说道:“都六年了我很难过。”那么,总理是在为谁难过呢?
周恩来参加最后一次悼念活动1974年,从3月上旬起,周总理的健康状况就开始告急了。他每日便血量达到了100多毫升。医疗小组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经过会诊,确定为癌症复发。
即使病重,周总理一刻都没有放下工作,和往常一样出席各种场合。
可总理的病痛似乎只有身边的工作人员了解。一位工作人员曾说,他在值班的时候,总是能看到总理因为剧痛额头冒汗,紧皱着眉头。
总理的保健医生也说道,总理用的止痛药,刚开始就能管三四个小时,后来管的时间越来越短。最后,总理实在忍不住,问他自己很疼,能不能哼一哼。听到这里,医生的眼泪都掉下来了,说道:“总理,你现在愿意怎样就怎样吧!”
周恩来对死亡很是淡然,直言我不怕死。还说自己77岁已经是高寿了。
可如今的状况让他有些羞愧,他认为新中国建立的这二十多年,他本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一些,人民生活也能更好一些,自己去马克思那里才能安心点。
可如今,他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这怎么能让他安心。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然抱病操劳着,希望能作最后的努力。
从1974年6月1日,总理住院到去世,他共做了大小手术13次。基本40天左右做一次,可他并没有耽误工作。批阅文件,和中央负责人上百次谈话,接见外宾93批,出医院开会20次,外出7次。他的工作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1974年9月30日,周恩来最后一次参加了国庆招待会。周总理在会上致祝酒词,在讲话快要结束的时候,似乎在向大家作最后的告别。他环顾着四周,声音也开始发颤:
“我向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给予我们的支持……请大家举起杯,为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为世界各国人民干杯!”
招待会开始,周恩来却离场了,因为医生担心他身体扛不住,就这样他结束了他最后一次国庆招待会活动。
1975年6月9日,对于周恩来来说是一个悲伤的日子。
他出席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贺龙骨灰安放仪式。这也是周恩来最后一次参加悼念活动。
在追悼会开始之前,邓颖超赶到会场,对贺龙的遗孀提前嘱咐道:
“待会儿总理可能来,也可能不来,如果来,双方克制点,总理有病。”
正当邓颖超说完这句话,周恩来就进来了。他一进门看到薛明,走过去抱在一起,总理眼含热泪,浑身颤抖着哭着说道:
“薛明,我没有保护住他啊!都6年了,老总的骨灰没能移到八宝山公墓,我很难过啊!”
贺龙的女儿看着周总理,也为他的身体担心,告诉他要保重身体。总理愣了一下,缓缓说道:“我的日子也不多了……”
在这天的追悼会上,原本是由叶剑英来致悼词的。周总理从叶剑英的手上拿过讲话稿,作了几处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他的手不停地抖动中,根本完成不了写字。
其实,在他下车之后,手抖就没有停过。他本想代替邓小平签个字,但现在的他实在办不到,他的手好像不听使唤似的,就算是周总理用尽力气都没办法控制。他只好表示让人把这份悼念送给邓小平,让他签个字,留作纪念。
仪式开始后,总理致悼词。他拿着讲话稿,一直抖动着。念完悼词,他站在贺龙骨灰盒前,连续鞠了7个躬后才停了下来。
在他的眼前,周总理和贺龙的一生开始如电影般放映了起来。
他们是从南昌起义开始的老朋友,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南昌起义之前,他们第一次相见,周恩来对素未谋面的贺龙有着非常的信任。直接找他商量起义计划,没想到两人一拍即合。贺龙对周总理的话也都非常同意,表示愿意服从周恩来,党要他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之后,他们一起制定了起义计划和决定。贺龙在起义军的兵力约占总兵力的一半,在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终,他们成功地占领了南昌城。后来,他们一起率部离开南昌向南进发。
南昌起义,如果没有贺龙根本不会成功。于是在9月份,周恩来提议同意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入党仪式上作了讲话,作了保证“贺龙同志是一个好同志。”
就这样,他们之间开始结缘,而在后来,贺龙的成长也和周恩来是密不可分的。
起义后,部队被打散,周恩来要贺龙到上海。
殊不知在贺龙到达上海之前,他的家属就已经被总理接来,并妥善安排了住处。在上海他们再一次会合,周恩来让他去看看家属,贺龙一下子都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也对周恩来的关怀很是感动。
后来,周恩来告诉他中央让他去苏联学习军事。贺龙表示服从组织的安排。
事发突然,党在上海的秘密机关被破获,敌人对贺龙展开了搜查。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贺龙想周恩来提出要去湘鄂西搞武装斗争。
周恩来将他的请求向中央提出,然而,共产国际当即表示不赞成,因为他们担心贺龙回去会变成军阀。
周恩来坚持认为,贺龙到湘西会发挥他的作用。最终在周恩来的说服下,贺龙最终被同意去湘西。出发前,组织上还给他派了七八个人,保护他。周恩来一再叮嘱他要注意安全。
在湘西,贺龙牢记周恩来的嘱咐,不断努力工作,不负所望开创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在周恩来的关心和帮助下,贺龙积极地投入到了创建红军的工作。
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红二军团,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也促进了全国的革命运动。
自从上海分手后,他们几乎很少见面,也没有机会一起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两人才有了交往。
贺龙跟随周恩来外出访问,他们配合默契,获得了众人的称赞。在去科伦坡时,总理在雨中演讲,贺龙在主席台淋着雨陪同总理,此时,他们仿佛又回到了曾经并肩作战时的场景。
他们的默契配合和真诚态度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赢得了锡兰人的尊敬。
后来,在外事活动中,贺龙也总是替总理挡酒,家里也总是备着好几种茶叶,因为他知道总理喜欢喝茶。
贺龙性格直爽,却也有些冲动,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周总理始终护着他。
在最后一次见面时,他们即将分别,周恩来握着贺龙的手,不舍地说道:“到秋天我接你。家里的事,我顶着。你就别管了,我已安排好了。”
为贺龙解决了后顾之忧的周恩来怎么都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们的永别。再见面,只有面前这一方骨灰盒。多年来的战友情,这让总理怎么释怀呢?
即便是总理见惯了各种离别,在这一刻也终究忍不住。在贺龙的追悼会上痛哭流涕,再一次失了态。世事难料,就连周恩来自己都想不到,半年后,他自己也会驾鹤而去。
或许,是他太思念自己的战友,或许,在世界的另一边,这对好兄弟已经团聚,深深相拥,因重逢而喜悦。
总理呀,人民的好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