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梅魁是彭德怀弟弟的女儿。从1950年月,党组织把他们送回北京,彭德怀一直抚养着他们一直到工作。
后来,彭德怀几度浮沉,彭梅魁始终站在伯父的一边,给予了他不少家庭的温暖。1973年,做完手术后的彭德怀多次昏迷,彭梅魁赶来看望。医生问她是谁?
彭德怀却说道:她是我的大侄女,也是我的女儿。这句话,令彭梅魁感动不已,在彭德怀意识不清楚的情况下,能说出她是自己的女儿,可见彭德怀对彭梅魁早已视为己出。那么,这段“父女情”又是怎么开始的呢?
担负起大女儿的职责1949年夏秋之交,湖南还没有解放,党组织就把他们接到了武汉上学。1950年1月,又把他们接到了北京的华北小学学习。
6月份的一个下午,他们姐弟六人终于见到了他们日思夜想的伯伯。
第一次见面,孩子们也有点羞涩,不知道说什么只是盯着伯父看。一向严肃的彭德怀也亲切地问孩子们问题,还专门拿出来早就准备好的糖果,分给孩子们吃。
第一次见面,彭德怀还和他们拍了照,六个孩子分别站在两边,留下了他们第一次合影。
那天晚上,侄子们和伯父在一起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不愿意和彭德怀分开。因此,他们在彭德怀的房间住了一晚,就这样,一家七口人在地毯上睡了一夜。从那晚开始,彭德怀身上的责任重大,肩负起了六个孩子的责任。
第二次见面是在中南海,彭梅魁被领着走到了伯伯住处。这次见面,是彭德怀赴朝前的叮嘱。
一见面,彭德怀就给孩子们拿来糖果,在这几个孩子里,彭梅魁已经二十多岁,年龄最大,但在伯伯的眼里,他们都是孩子。
伯伯一边看着他们吃一边叮嘱他们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还说学校无法解决他们的事情时,可以去找帅孟奇。但如果是自己能克服就不要去找了。
彭德怀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想要一次性把所有的话说完,却发现他想说的太多了。此次入朝,彭德怀知道战事紧急,但实在放不下来北京学习的几个孩子,而且朝鲜战争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是长久战,而他也很可能牺牲在战场上。
所以,彭梅魁回忆这可能是伯伯对他们最后的交代,此时的他似乎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
“记住,你们是苦孩子,应该能吃苦耐劳。现在,全国刚刚解放,国家还很穷,还有很多困难啊!所以,你们一定要听党的话,要学会善于克服各种困难,要认真学习、好好学习,将来都会有用的。”
没想到,四个月之后,彭德怀再次回到了北京,在百忙中抽空再一次和孩子们见面。
当时,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伯伯在朝鲜指挥战事,因为志愿军参战朝鲜已经打出了中国的国威。
这是他们和伯伯的第三次见面,却让彭梅魁终身难忘。他们看到了工作中疲惫的彭德怀,没有以往那么神采奕奕。但他还是关心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
当然,孩子们是非常懂事的,看到如此疲惫的伯伯,也非常心疼,更不想让伯伯担心。彭梅魁作为最大的孩子,主动表示,他们的学习很好,身体也很好,生活上的困难也都能克服。所以希望伯伯能放心。
此时,彭梅魁作为最大的孩子,早已担负起来大女儿的责任,为伯伯宽心分忧。懂事的她还说道,不要挂念他们,他们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
当然,孩子们能说出这样的话,彭德怀是非常欣慰的。但他还是放心不下,叮嘱他们生活上要知足,不要忘本,政治上要上进,学习上要努力等等。
虽然,他们几个孩子和伯伯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两次教诲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使得他们终身受益。
她们几个孩子都认为,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牵扯伯伯的精力,要自立自强,因为他们已经是大孩子了,伯伯给他们提供的生活已经要比过去好太多太多了。
三年之后,朝鲜战争结束,伯伯终于回到了他们的身边,他们同住在中南海永福堂,在这里度过了最快乐的7年时光。
彭德怀:她是我的女儿从1952年7月到1959年5月,彭德怀回到了中南海居住,孩子们每周末放假也都会住在永福堂。每天晚上,整个院子里都是欢声笑语。
1953年,彭梅魁决定报考医学,于是,她抱定了北京医士学校的志向。参加工作之后,彭德怀送给了她一块手表和一个皮箱。
参加工作之后,彭梅魁从未和别人提及过彭德怀,后来他结婚,彭德怀给了他一张很久之前就给他准备的200元钱,要她买一些需要的东西。
然而,到了1959年,对于全家人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
彭德怀从一位元帅成为了一个平民。当彭梅魁去中南海看望他的时候,两人四目相对,相顾无言。过了许久,伯父轻声告诉她:
“梅魁,我名誉不好,从今以后,你不要再来看我,以免影响你的工作。”
伯父告诉她,自己很快就会搬家,但为了不波及到她,病危告诉她搬家的地址。
离开的时候,伯父拉着彭梅魁的手,一再叮嘱不要来看望他。彭梅魁是个懂事的孩子,后来专门去到清华大学那一带询问。从早上问到了中午,终于问到了伯父的住址。
看到彭梅魁的彭德怀很是惊讶,问她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还带她看了院子里的里里外外。但为了侄女的安全,彭德怀还是告诉她以后不要来看他,以免影响她的工作。
彭梅魁为了让伯父放心,说自己在工作上和伯父上划清界限。彭德怀听后很是开心。彭梅魁自然知道伯父一人住在这里有多么孤独。
这里距离她上班的地方相隔很远,但她坚持每周去看望伯父。她甚至还把自己的产假都搬到这里,和伯父度过。有了孩子之后,也给吴家花园增添了不少欢乐,也没有那么冷清了。
1973年,彭老总得了直肠癌,医院要给他做手术,可彭老总一直都不同意。直到彭梅魁到来,彭德怀才乖乖听了她的话。
1973年,彭梅魁被请去见伯伯,当她看到伯伯在床上躺着,她喊了一声伯伯。彭德怀回应他:“梅魁你来了。”当时在他们旁边有两个大夫站着,所以没说其他什么。
后来,彭梅魁在受到采访时说道,伯伯并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只是便血。彭梅魁劝他还是做手术吧。他说,要先和毛主席讲清楚了才能做手术,他担心上了手术台就死了,再也不能和毛主席说话了。
彭梅魁劝说他,你现在见不到毛主席,还是要养好自己的身体,将来还有机会说。如果现在不做手术,走了就说不了了。
听了侄女的话,彭德怀的思想才转过弯来。
26号,彭德怀就去做手术后。手术做完之后,恢复很快,他的心情看起来也很好。还说要学会自己护理自己,学会了以后就能自理了。这样的情况大概持续了一年左右。
其实,自从彭德怀做完手术之后,9月份开始就迷昏了。有时候都不认识她了,一次大夫给他针灸,问他这是谁,还认不认识?
彭德怀说道:“她是我的大侄女,也是我的女儿啊。”这是伯伯第一次说“女儿”这两个字,也让彭梅魁的心中很是感动。
再后来,到了1974年11月29日,彭梅魁正在上班接到了伯伯去世的消息。
彭梅魁很是难过,却没有哭。因为她想起伯伯曾经和她说过,哭是软弱的表现。所以她不会轻易哭的。当她看到伯伯的遗体,走到他的面前,看了看他的脸,整了整衣服后退了几步,给伯伯鞠躬了好几次。
直到回到家,彭梅魁才终于憋不住,趴在床上大哭,此刻的她才意识到:“我再也见不到伯伯了……”
对于彭梅魁来说,伯伯彭德怀给了她缺失的父爱,没有伯伯也没有后来她的安稳生活。
因此,在她心中早已把伯伯视为父亲一样对待。而彭德怀也是如此,抚养教育她们长大,所以才有了后来,在昏迷时还会告诉别人她是自己的女儿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