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六姊妹》有着邬君梅、梅婷、奚美娟等强大的演员阵容,让人充满期待,可开播后却因角色和演员不匹配而引发争议,观众对其评价也是有好有坏。
奚美娟凭借多年积累的演技功底,把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出令人叹服的表演张力。她精准拿捏角色情感,深植人心,观众都忍不住感叹:“不愧是国家一级演员!”
奚美娟的成功向我们表明,角色适配那是相当重要!演员就算表现超强,也得碰上合适的角色才能大放光彩,只有导演、编剧、选角团队磨合到位,才不会出啥岔子,观众也才会更满意。
在她演戏的时候,并不是靠夸张的动作来表现,而是通过特别内敛的方式,安安静静地把情绪传递出来。每个细节都处理得特别细腻、特别精准,就像春天中的微风,细腻而带着花香,打开观众的内心世界。那么奚美娟在剧中有什么亮点呢?
奚美娟在剧中饰演的何文氏,彻彻底底让观众知晓了啥叫“家庭精神支柱”。这角色连个独立名字都没有,可整个何家,就靠这位奶奶撑着。
一开场,她带着大孙女回何常胜家,正逢儿媳刚生了个女儿,大儿子烦得不行,儿媳哭哭啼啼,局面乱得很。但何文氏硬是凭借她的宽容与冷静,化解了这场小乱子。
还有一段尤其令人难忘,孙女闯了祸,打伤同学,引得人家家长上门吵闹不休。何文氏只得来回应付,既要压下何常胜的火气,又得尽量稳住对方情绪。
就这场戏,奚美娟用一个小小的搓手动作,再搭配吞咽口水和急切的眼神,把何文氏那紧张又隐忍的情绪展现得毫无破绽,根本看不出表演的痕迹,特别真实。
而何文氏对大孙女的宠爱,也是一大亮点。隔代亲,这种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情感,在奚美娟的演绎下,总让观众忍不住落泪,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她的职业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
奚美娟的职业生涯与经典作品奚美娟的职业生涯,那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1973 年,她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这一决定彻底改变其人生。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于话剧舞台足足磨炼 15 年。
1988 年,那时她名气不大,可凭借话剧,就拿下中国戏剧梅花奖。别小瞧这个奖,对演员尤其话剧演员而言,那可是至高荣誉,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一线行列。
两年后她闯入电影界,凭借《假女情真》一下摘得金鸡奖影后。那时的她才 35 岁,这个奖的分量不但把她推到影视圈聚光灯下,还让人真正认识其表演实力。尤其在这部片子里,她那沉稳、自然又细腻的风格,老是能打动人心。
复出演艺圈后的经典代表作《红处方》,更让人见识她对角色的拼劲。
她饰演周迅的妈妈,在母女争吵那场戏中,导演要求来真情,来次真的打脸。奚美娟毫不迟疑动了真格,狠狠一巴掌扇下去,把周迅都扇懵了。
但戏的张力有了,那种斗争与情感的真挚,隔着屏幕都让人浑身一激灵。
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她也把握得妥妥当当。曾经为家庭淡出演艺圈,后来复出,依旧有着不俗实力,还有佳作相随,真可谓成就与温情一起飞。对于演员而言,都会有几个令观众流连忘返的时刻。
《妈妈!》中的封神级表演封神场面不得不提到奚美娟在《妈妈!》中饰演了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退休物理教授蒋玉芝,这原本是位理性、自律的知识分子。
刚确诊时,她冷静得离谱,一边竭力控制内心恐慌,一边着手处理眼前一切。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家具上贴标签的桥段,怕自己忘了东西用途,干脆逐一标注,给每样物品都写上清晰说明,行动机械有序,那跟时间赛跑的劲头令人心酸又叹服,这不就是科学家特有的理性抗争方式嘛。
随着病情恶化,她渐渐失控,记忆里的线条不断断裂,连情绪也变得不稳定。她偶尔会显出焦灼无助,甚至像小孩子似的“捉弄”自己母亲,比如故意捣乱,原本体贴的她突然多了几分任性。这种失常行为和之前的冷静形成极大反差,看得人揪心,也让人更懂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内心挣扎。
奚美娟用细腻表演将这种转变展现得层次清晰,毫无痕迹。观众看完大多感叹,“封神”绝非夸张评价。
正因这部作品,她在阔别金鸡奖影后头衔 31 年后,再次站上领奖台,发言里那句“活到老、学到老、演到老”,低调,却令人肃然起敬。
她的成功并不只是舞台上的风采,更多的是背后的品格造就了她的出色!
金鸡奖颁奖结束后,奚美娟独自推着行李车从机场离开,这画面让网友直呼“真正的实力派就是不一样”。
没助理,没保镖,她戴着顶帽子,穿着普通白外套和平底鞋,自己推着行李,毫无明星架子。
这种场景跟现在一些年轻明星的“巨婴”行为一比,更显难能可贵。什么助理撑伞,七八个人簇拥出行,大排场一摆,真搞得像皇室巡游似的,结果作品没几部能让人记住。
网友看着直摇头:“瞧,人家快七十岁还能自己来,咱们的小鲜肉们,该学学啦!”奚美娟这般低调又自律,不只是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对职业的尊重。
她靠细腻的表演和质朴的做人方式,树立了老艺术家的典范,实实在在给浮躁的娱乐圈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