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碗面从40元跌到16元仍无人买单,资本编织的‘消费升级’神话,终成泡影。”
业绩下滑、门店缩减、闭店歇业……
今年上半年以来,作为资本宠儿的高端面店,如今面临集体塌房的尴尬局面。

昔日网红味千拉面,已悄然关闭了200余家门店,财报更是惨不忍睹,投资亏损高达5000万。
紧接其后,和府捞面也公布数据,三年累计亏损超7亿元,门店数量持续缩水,生意之艰难一目了然。

一边,是“高端面馆集体塌房”频登热搜,另一边,是“CBD打工人吃不起40元的面”的话题讨论。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当白领们连老板的鸡汤都喝不下时,谁还会为‘大骨熬制’的营销话术买单?”

早些年前,大份牛肉拉面只要4块钱,肉多面多。
后来,却出现一批刚开店就打着要冲击百年老字号的“高端牌子货”,大胆地卖着40块钱,反而受到大部分人的追捧。

其中号称“高端面馆鼻祖”的味千拉面,1996从日本进入中国,一开始凭借独特的日式服务,迅速赢得大众喜爱。
打开中国市场后,尝到甜头的小日子们就开始疯狂割韭菜。

先是疯狂扩张,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再将价格提升到几十元一碗,顾客依然络绎不绝。
到了2019年,味千拉面全国门店突破799家,光餐饮流水就高达23亿人民币,净利润更是接近4亿元,一时风光无量。

眼见拉面还能这么营销,像和府捞面、张拉拉、陈香贵等众多拉面品牌都冒出头来。
这不光是拉面之间的竞争,更是背后如腾讯、红杉、源码等这些资本之间的斗争。
到这时“这碗拉面已经变质了”。

拉面馆从服务客户和食材本身,变成了谁融资多,谁营销好。
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腾讯、红杉、源码这些资本6年内融资超过25亿人民币。
在新秀之中,最成功算是和府捞面,靠着“读书吃面”的噱头大杀四方,品牌估值就达到了惊人的70个亿。

还有跨界搞拉面,打算分一杯羹的。
就像陈香贵,创始人姜军之前是做德克士和酸菜鱼的,直接转型成拉面,并且定价为30—40一碗。
张拉拉创始人张晓慧,居然是前国家摔跤队摔跤冠军,宣传牛肉量大,定价为25—35一碗面。

如此“高端”定价,直接就将消费群体定为月入20000+的CBD白领,成为了“中产标配”。
更不要说建在高铁、飞机场的拉面馆了,单价甚至能飙到近百元,让人望而生畏。
可是,新兴拉面行业的春天就要结束了。

2023年前后,国内迎来了一轮裁员降薪潮,就连一线城市中心的白领们都不得不面临事业的风险。
进而,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负担看起来像智商税的面条了。

相关数据显示,味千拉面2022年投资亏损超5000万元,到了2023年末千味拉面就关闭有237家门店,相比巅峰时期门店缩水将近30%。
和府捞面的情况也是非常凄凉,2020—2022年三年亏损了超过7亿元,到了2024年,门店也关闭了快200家。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高端面馆闭店率到了45%。
“半年倒闭3万家”成了真真切切的例子呈现出来。
对此,消费者们最有发言权。

在这个追求性价比的时代,40块只有一碗面,简直成了大多数人眼中的“奢侈品”。
有网友表示:以前觉得贵可能是因为我不够努力,现在发现就是面的问题。
还有人说:40块一碗的面,都快顶上我半天工资了,还不如去吃15块的重庆小面,还给加个蛋。

在某书上一个“CBD打工人吃不起40元面”冲上热搜,获得20万+的点赞量,充分表达了“面已变质”的现状。
而艾媒咨询调查显示:43.7%的人群午餐预算在20元以下,85.2的人群能接受不超过30元。
这些数据也证明了,如果坚持高价,那缩水倒闭是必然结果。

面对每况日下的现状,有些高端面馆终于是熬不住了,为了吸引顾客,各家面馆又开始了“大展身手”。
味千拉面推出了16元的特价套餐,希望能顾客回流。
陈香贵也上架了9块9的“保命单品”,企图在降价战中脱颖而出。

人们就质疑,既然能降下来这么多,那之前岂不是真拿我们当韭菜割?
其实是换汤不换药,降下价来也拿消费者当韭菜。
价格低了,其原料必然也会“缩水”。

就像在社交平台上“预制料理包”、“汤底兑水”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也让那些高端面馆们苦不堪言。
还有顾客表示:以前来这里吃面,是冲着高端的环境和品质,现在价格降了,环境还是那个环境,可面却变得像路边摊一样,这种体验太割裂了,让人难以接受。

曾经,那些高端面馆凭借着独特的主题风格和一些奇奇怪怪的概念,让众多消费者其拿来消费、打卡、探店、明星代言等。
现如今大多已经人去楼空,2023年,这些品牌的订单量暴跌40%,人们不愿意再当韭菜了。

饮食分析师也表示:网红效应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大量的流量,但却无法真正留住消费者的心。
只希望不管是各个行业,都靠着务实方向发展,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整那些虚的都没用。
正如大家所言:吃面的人不在乎故事,只在乎碗里的温度。
大家觉得呢?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