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是地位最卑微的一个了。有人说刘邦是平民出身,也算卑微,可是刘邦即使是个地痞,也是一个“亭长”,算是一地的警卫,比平民地位可高了不少。朱元璋那才是真正的出身卑微,而且贫穷,不过这份贫穷,却也造就了后来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16岁的时候,家乡连续遭受了旱灾、蝗灾、瘟疫等多重灾难,朱元璋的父母以及长兄接连亡故。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朱元璋,只能到皇觉寺当了一名小和尚,但是大灾之下,寺院也无法养活众多的僧人,于是朱元璋之后又做起了游方僧人。其实就是和尚的身份,四处乞讨为生。其身份,从赤贫再降一等,变成了流民。四年之后,才重新回到皇觉寺,又继续当了四年的和尚。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很快就展现出出众的军事才华,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子兴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并改名“朱元璋”,军中则称之为“朱公子”。有了这一层关系,再加上朱元璋自身的能力,以及身边汇聚的人才,就让他在郭子兴去世后,很快就成为了这支军队的统帅。这支军队也是朱元璋开启明朝的关键,有军队还不一定能够起义成功,关键的是掌控军队的那个将领,是否能够做到物尽其用,朱元璋出生卑微,又生来贫穷,这份经历给他之后的起义经历提供了数不尽的帮助。
身赤贫的他,一方面比较了解民众的疾苦,另一方面则十分痛恨欺压百姓的行为。所以,始终坚持严明军纪,严禁掳掠,与元军甚至其他起义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长期的苦难生涯中,使他懂得了合作以及听取他人建议的重要性。因此,还在其掌握军权之初的1357年,就在亲率大军出征浙东,途经徽州的时候,亲自登门拜访仅仅是个辞官隐居的学正的朱升向其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结果得到了那条著名的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后来朱元璋称王的事也不必多说了,从一个放牛娃,成长到一国之君,不仅仅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朱元璋自身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正是因为他贫穷,所以他理解天下百姓的疾苦,也能体谅士兵们,这也正是一个优秀皇帝所必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