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绝不是纨绔子弟,他的三大优点,非常人所能及

轮回历史 2025-02-22 10:31:51

少帅张学良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纨绔子弟的形象。

一是东北在少帅手中,没有太多的建树。我们要知道1931年前,张作霖在东北,都可以建立起强大的兵工厂,有自己的飞机大炮,枪支弹药充足。

二是少帅还丢失了东北,而且他非常爱玩。少帅继承张作霖的大位后,就有媒体报道:他的大烟瘾盖世无双,一枪在手,美人在怀,神魂颠倒,乐不思蜀。尤其张学良对日本不战而逃,全民更是气愤,有报纸写道:“一月以前,日人攻沈之久........近日上海明星公司明星胡蝶女士来平,某青年长官好整以暇,于打完高尔夫球之暇,颇与女士有所酬酢,故大受女士之垂青云。”某青年长官就是张学良,此刻,少帅的声名彻底毁了,全国人民都声讨他的纨绔作风。

但仔细观察,其实要说张学良是纨绔子弟,并非如此,最起码他有三大优点,非常人所能及。

一、少帅在抗日是有担当的,但他毕竟不是最高领导

我们要知道,少帅只是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而总司令是老蒋,少帅是一个军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1931年9月16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两日,老蒋发了一份电报给少帅,明确提到: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在东北如何挑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正是老蒋这份电报,迫使东北军在日军大举侵略面前“不予抵抗”。正是由于“不予抵抗”,日军一口就吞掉东北三省。从此,张学良替蒋介石受过,被人嘲笑是“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我们站在后来者的角度讲,会说为什么少帅要听老蒋的命令,难道他不可以直接抵抗吗?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毛主席那般远大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魄力,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少帅也才30岁,他身上担负的太多了。

但笔者觉得,少帅之所以不抵抗,更多的是因为老蒋的命令,而绝非考虑个人利益。

后续在西安事变,少帅愈发觉得不抗日是不正常的情况,毅然发起西安事变,最终的谈判文字材料,我们可以看下中共的电报《与宋子文、宋美龄谈判结果》,这个结果几乎考虑了所有因素,但唯独没有考虑少帅的安全。

少帅作为西安事变的主要发起者,他如若出于一己私利,完全可以在谈判中加上一条关于自己的安全保证,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软禁了。但他没有,可见他的公心,他的担当,怎么能说是纨绔子弟呢?

二、少帅具备临危不乱的定力,这是历经锤炼而来

少帅很早就被钦定为张作霖的接班人,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训练,20岁不到就带兵吉林剿匪,不久就利用直奉战争树立威信,抓住整军经武契机搭建自己班底;24岁就平定郭松龄叛乱,最终确立自己的威信。他在刀山火海里滚,他是在前线真刀真枪地干,这不是纨绔子弟能做的。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等军事法庭,举行会审对少帅进行审判,面对所谓的法官,张学良气场拉满,态度从容,答话直率,毫无顾忌。当时的主审法官李烈钧在回忆录中回忆道:学良真是张作霖的儿子啊!

三、少帅的文采,具备一定的文学造诣

张作霖虽然是土莽出身,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非常重视张学良的教育,绝不可能让张学良成为一个纨绔。最后,少帅的文化水平非常高,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

杨宇霆死后,张学良送去了一副挽联,写道:“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上联引用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也是对杨字霆自比诸葛亮的讽刺;下联引用周公旦诛管叔的典故,说明了自己的苦闷心境。此挽联引经据典、既表达了对杨宇霆的不满又流露出对他的才华的认可,庄重而不失身份。

蒋介石死后,张学良在蒋介石葬礼上送上的挽联内容为:“关怀之殷,犹如骨肉;政见之争,犹如仇雠”。这副挽联也非常具备厚重的历史感,既表达了对蒋介石的悼念之情,也反映了两人过去的兄弟情谊和后来的政治对立。

总的来说,一个肩膀有担当,心中有定力,腹内有才华的人,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不可能是纨绔子弟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