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月寒残,冰霜覆大千”。转眼间,冬至节气将至。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斗指子,太阳到达黄经270°,于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交节。而由于冬至还属于仲冬时节,为此这天温度并不是最低,而且此时地表尚有"积热",以至于冬至之前天气不会很冷。不过,随着冬至的到来,气温就会出现骤降,真正寒冬也就到来了。
据了解,今年的冬至时间是在公历的12月21日,星期六,下午17点20分20秒。对于这一时间而言,可谓有点不一般,而且专家表示这天将是128年以来最早冬至。
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这几年的冬至日期往往都是公历的12月22日,很少出现在12月21日,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也就是通常说的回归年,而且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往往是365日5时48分46秒,而如今的公历一年往往有365天,闰年366天,每4年一闰,这样推算就会发现每四年为一个节点,阳历年比回归年的时间要长,而且长5小时或6小时,所以节气就会延迟。
不过,这种情况再遇到闰年的时候就会发生变化,而且节气也会出现提前1天的情况,这样就有了21日冬至的现象。而今年正好是闰年,为此在12月21日就来到了冬至。而今年的冬至之所以是128年以来最早冬至,是因为上一个21日冬至的年份为1896年,时间是12月21日15时29分25秒。
当然,这里的“早冬至”,只是公历时间上的早,没有实际意义。而在民间对于冬至的说法就完全不同,因为在古人眼里今年的冬至属于“晚冬至”,而且这一说法可以预测未来冬天天气的冷暖。
那么老人说是“晚冬至”指啥?有何预兆?今冬会一冷到底吗?
首先,老人眼中的“晚冬至”指的是,农历月份的“晚”,即冬至出现在农历月份下旬,也叫月尾。具体来说,如果冬至出现在农历月份的月初,那么这一年的冬至往往就是早冬至;反之如果冬至出现在农历月份的月尾,那么这一年的冬至就是晚冬至。
而民间一直有“早冬至暖洋洋,晚冬至冷飕飕”的说法。其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一年是早冬至,那么接下来的冬天就会比较暖和,雨雪较少,很可能是个暖冬;而如果这一年是晚冬至,那么冬天就会比较寒冷,雨雪较多,很可能是个冷冬。
这一说法往往是古人根据长期的实践得出的经验智慧,在没有气象预报的时代里,可以很好地帮助农民朋友进行农事活动。虽然在当今看起来有点不具有科学性,但是能够流传至今也是有一定道理可言的。
其次,民间对于这一观点还是有很多依据的,如“早至日暖,晚至寒凉”、“冬至在月尾,春节冻死鬼”等,这些农谚都能反映出“晚冬至”的寒冷。
这样看来,今年冬天很可能会一冷到底,尤其是寒冷会持续到春节前后,这样整个冬天就会特别冷,这也在提醒大家注意做好御寒保暖准备,避免受冻导致免疫力降低,出现疾病,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更要注意。
总之,老人眼中的“晚冬至”跟专家眼里的“早冬至”并不冲突,而且这两者反映的也不是一件事。而今年冬天是冷是暖,其实农谚也有预兆。因此建议大家可以结合本地农谚,并关注气象预报,这样就能准确预测今年冬天的寒冷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