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司马懿被小婢撞见秘密,为自保竟杀人灭口

知历史 2018-08-17 15:47:05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在庭院之中摆下鲜花水果供奉,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织女让自己能够像她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要说向织女乞巧,这个倒是说得过去。因为毕竟神话传说中,织女是七仙女(一说九仙女)之中最为心灵手巧的一位。但是向织女求美好姻缘就有点荒唐吧,人家两口子都被活活拆散了,一年才见一次面,还得走在小鸟搭建的危桥上,亲热时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把桥压垮。哪有功夫给你们撮合美好姻缘?把七夕当做情人节,完全是商业化的推动。其实,真正的恋人、夫妻是不会过这样的情人节,在咱们凡间,夫妻俩如果像牛郎织女这么离多聚少,那么一定会有许多“小三挖墙公司”和“隔壁老王代驾公司”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吧。所以,现在过七夕节的情人们,几乎都是那些见不得光的野鸳鸯。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由此衍生出牛郎织女美丽而又坚贞的爱情神话故事,更多是女孩子对织女勤于手工的崇拜和学习,于是乎便有了乞巧节。

其实,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则又把七夕叫“魁星节”。

“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秋天到了,天气不再那么潮湿,这时候就可以把夏天受潮的棉衣被褥拿出来晒晒,然后收起来留着过冬时使用。据说汉朝建章宫的北边有个太掖池的地方,池的西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到七月七日的时候常看到宫女在晒衣服。

汉代登楼晒衣的风俗到魏晋时演变为文人晒书的习俗,《晋书》中一段记载提及了关于司马懿晒书的典故:曹操请年轻的司马懿出山为仕,家族世代为汉臣的司马懿见汉朝风雨飘摇、国运凋零,而曹操野心勃勃欲取而代之,所以不愿在曹操手下为官,又不敢得罪曹操,便假称自己有风痹病,身体行动不便。曹操不信,就派人去打探,司马懿是影帝级别的装病专家,装得很像,没有露出丝毫破绽。但是在曹操面前装病就要持续装下去,要不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所以司马懿一直是“半瘫痪”状态的形象。这年七夕,司马懿院里晒满了书,下午突降暴雨,司马懿急忙从床上爬起来,亲自搬书,这一幕被家中一个小婢看到。为了自保,司马懿只有牺牲婢女杀人灭口。 原文:“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至祸,遂手杀之以灭口。”

西晋时期,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郝隆自以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乎他辞官归隐。每年的七月七日,人家晒衣服的晒衣服,晒书的晒书。生性诙谐幽默的郝隆则解开衣扣袒胸露腹躺在石头上晒太阳,人们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说在晒书,意思是在夸耀自己满腹经纶。又是在讽刺那些藏书很多、学识却浅薄的附庸风雅之士。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