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出“圈”之前,先“强首府”

财经西部 2022-09-09 09:57:31
原创幕何方财经西部2022-09-08 18:05发表于陕西

撰       稿 丨王艺涵

编       辑 丨王    朋

“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在元代诗人刘秉忠的笔下,相较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恬然,以及“金戈铁马入梦来”的豪迈,呼和浩特在历史人文与经济民生方面,有着草原都市少有的底蕴。

不过,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在中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却是公认的“弱首府”之一,城市经济首位度常年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靠后。

这与不少人对其的印象定位多少有些不符——作为中国草原丝绸之路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及东欧诸国的桥头堡及重要战略支点,呼和浩特北拥草原,南临黄河,背依大青山,怀抱土默川,东承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西纳呼包银榆城市群。尤其是在“双循环”之下,呼和浩特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这也注定其不会甘于“平庸”。

事实也是如此,从2022年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呼和浩特实施强首府工程,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再到3月31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在《2022年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明确表态要加快建设“首府都市圈”,制定实施《“首府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强调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促进城乡区域全面融合、共同融合。

相较长三角、珠三角的明星城市,如何在经济活跃度、商业繁荣度、交通便捷度及区域联系度都远不及前者的情况下,发展建设“首府都市圈”,呼和浩特面临着全方位的考验。

01“弱首府”之困

大部分人对内蒙古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逃离城市、诗和远方的大草原。这种“错觉”一旦形成,恐怕就只能通过亲身经历之后,方能有所改观。也才能知晓,草原放牧绝对不是内蒙古的全部。

内蒙古面积有多大呢?

大概等于六个广东加一个江苏,还横跨了东北、华北、西北三个文化圈。一个更形象的例子可以形容内蒙古地域之广,如果要从内蒙古东部送个快递到西部,距离相当于要横跨南方五个省,要穿过林区、草原、湖泊直到荒漠地带。从最西边的额济纳坐火车到最东边的满洲里,也要将近50个小时,时间够坐五趟京广高铁。

与八个省接壤,方言文化互相渗透,再加上走西口的历史背景,导致内蒙古不同城市、地区都各有特点。

其中,作为当年走西口的主要“流入地”——呼和浩特,自建城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该座城市蒙古语又名“青城”。

从历史定位及文化沉淀来看,呼和浩特的地位毋庸置疑,但站在首府城市的角度来观察,其存在感却显得偏弱。

这一点,从内蒙古到呼和浩特近来不断释放建设“强首府”的信号,就可见一斑。《呼和浩特日报》更有评论直言,“龙头”舞不起来,整个“龙身”就乏力,“强首府”已成为“政治使命”。

原因无他,就目前而言,呼和浩特无论在自治区内亦或是与其他首府城市相比,其核心数据(如GDP等)表现都不尽如人意。2021年呼和浩特GDP首位度仅为15.22%,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南京的14.06%和济南的13.76%。

更为尴尬的是,呼和浩特还是全国唯一GDP总量排名本省份第三的首府城市。与内蒙古自治区内其他城市相比,呼和浩特虽然是省会城市,但其GDP等核心数据却一直被同区的兄弟城市“力压”——早前是包头,后来是鄂尔多斯。2021年鄂尔多斯以4715.7亿元稳居全自治区GDP榜首,包头排名第二,位居第三的呼和浩特则与鄂尔多斯足足相差1594亿元。

鄂尔多斯的能源优势众所周知,包头则依靠重工业维持着自身经济的增长。

2022年一季度,包头GDP为870.17亿元,呼尔浩特为805.7亿元;增速上包头为8.0%,呼和浩特为5.5%。包头无论是在总量和增速上都领先呼和浩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上,包头也以19.2%远超呼和浩特的5.5%。

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形势,反观呼和浩特,作为一座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十三五”期间其三次产业结构从5.0:31.5:63.5调整至4.5:29.1:66.4。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市统计局却指出,呼和浩特虽然服务业比重近年提升较快,但这种结构变化并非由于服务业加速发展,而是工业发展缓慢引起的被动调整……

更为紧要的问题是,其占据绝对比重的服务业本身大而不强。2020年,呼和浩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66.4%,但总量不过1858.5亿元。从结构上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支柱行业,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占比较低,制造业服务的能力亦有所不及。

这不仅使得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缺乏产业的有效支撑,进而导致其对年轻人、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2021年末呼和浩特常住人口为349.6万人,位列全自治区第二,但若对标都市圈的基本要求来看,显然还未达到产业基础雄厚、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大都市的标准。

02“呼之欲出”的都市圈?

为改变这一现状,“十四五”开局以来,呼和浩特就开始实施“强首府”工程。2021年11月公布的《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发挥首府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地位和首府首位度。

2022年2月10日,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和林格尔新区党工委书记贺海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再一次指出,“十四五”是呼和浩特重塑首府形象的重要五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的发展背景下,“强首府”不仅是首府的需要,更是呼和浩特的责任和担当。从所处地理位置而言,呼和浩特位列“呼包鄂乌”一小时经济圈核心,作为“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服务“腹地”和“外溢产业”承接地,有着明显的发展便利。

另外,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在中蒙俄经济走廊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呼和浩特更大发展空间的“大格局”。

首府能否“强”起来,事关区域发展大局。为了将呼和浩特作为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培育,如今更有呼之欲出的“首府都市圈”说法。

呼和浩特都市圈这一概念,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显得有些陌生,最早可追溯到2019年3月1日发布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根据发展水平差异,呼和浩特被称为培育型都市圈。而后到2020年9月9日,呼和浩特市发改委在答复一位政协委员的提案时明确提出:“建设呼和浩特都市圈,构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城际铁路交通网络,打造呼包鄂乌1小时经济圈,全面提高城市首位度。”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这一概念至今还未曾单独“官宣”,有关呼和浩特都市圈的相关规划及详细政策,尚未对外宣布。

呼和浩特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表示,“事实上,目前呼市提出的‘首府都市圈’更多的还是围绕市区内部发展的一些规划,它现在还未达到标准意义上的都市圈的概念与向外辐射的作用,像呼包鄂乌城市群这类的规划可能更加侧重于区域之间协同发展。呼和浩特要发展建设都市圈,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目前呼和浩特更多的发展重点还在于‘强首府’战略上。”

按照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多个官方规划显示,呼和浩特将成为呼包鄂乌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包头、鄂尔多斯两市成为城市群区域副中心城市,乌兰察布市将是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城市。

为何是培育壮大城市群?首先,城市的发展不是一城之舞,必然是多城的联合发展,城市化进程之上,城市群则是必然之路。而呼包鄂乌作为内蒙古人口最多、经济贡献度最大的地区,培育壮大呼包鄂乌城市群是必然选择。

其次,当前的城市发展也是城市群的发展,国家日前相继批复同意南京、福州等都市圈,这也不难看出,都市圈的发展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呼和浩特作为呼包鄂乌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理应首先提升自身首位度,这也是对于呼和浩特要求走在前、做表率的积极响应。

不难理解,这也是呼和浩特官方现阶段提出“强首府”的战略意义之所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战略在呼和浩特都市圈发展建设中,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03如何“强首府”?

呼和浩特自身又该如何“强首府”?

政策机遇层面,贺海东表示,最主要的是要把首府全面建设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切实增强首府的核心力、竞争力和带动力。详细来说,下一步,首府将从空间布局、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要素七个方面全力推动。

以往,都市圈都是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但因为内蒙古横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区,东西狭长的地形特征导致东部和中西部区域间联动性较差,各盟市之间存在发展差距。

因此,呼和浩特在“强首府”战略中,特意将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放在了首位,东部围绕白塔机场打造生态宜居区,西部围绕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打造产城融合区,南部围绕新机场、和林格尔新区、蒙牛乳业产业园打造城市副中心,持续拉开城市框架。

此外,为了实现2025年城区目标人口达到300万,2030年全市人口达到400万的目标,呼和浩特近年来在“抢人大战”上更为积极主动。2022年4月15日,呼和浩特正式启动“丁香扎根计划”,结合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实施“职场引航”“千企万岗”“引贤纳智”行动,以期推动实现“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

据悉,对于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最高可申请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呼和浩特全年预计为高校毕业生发放贷款5000万元。

“1986年丁香花被确定为呼和浩特市的市花,我们希望每一位大学生在青城都可以像丁香树一样,在青城向下深深扎根、向上坚挺生长。”呼和浩特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成红亮说。

基础设施层面,呼和浩特也在按照城市更新理念,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预计到2025年,呼和浩特新机场正式启用,建设8条高等级公路,打通金海路东西城区大通道、金盛路南北大通道,形成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

另外,逐渐完备的公共服务功能,教育与医疗设施的配套,则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流入,从而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

04差异化协同发展

当下的主流观点认为,都市圈首先是一个经济圈,推动经济圈建设就必须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产业链条捏合在一起,防止简单“拉郎配”。

建设呼和浩特都市圈,除了通过提高战略布局,补短板是当务之急。

经过一年以来的发展,呼和浩特的投资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据呼和浩特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全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倍,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0.3%。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5.2:25.9:68.9,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产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二产降低12.5个百分点,三产提高8.0个百分点。

另外,为了确保“十四五”规划保质保量完成,从2021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启动“六大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持续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以“六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工业园区3个、百亿级企业10家、上市挂牌企业10家。

2022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全市投资增长41.5%,较1月-5月提高6.7个百分点,高于全区投资增速7.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区第三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如果上述规划实现,呼和浩特市完全可以超额完成五年1000亿元增长的目标。现实基础也给了呼和浩特信心,乳业销售突破2000亿元,中国云谷、中国硅谷持续发力,清洁能源产业集群的70个重点项目陆续跟进。

当然,更引人关注的,还在于中心城市如何借势“自强”并“带动引领”。

提及内蒙古的产业优势,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乳业——“国人每喝掉5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

作为全球唯一汇集了伊利、蒙牛两大世界乳业十强的城市,2020年呼和浩特市乳制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220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51%。2021年,呼和浩特“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布局进程加快,以乳业为核心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开。

在全区奶业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以乳业为发展重点,再辅以一些电能业、光伏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以及房地产业,也相应的拓展了呼和浩特外向型经济发展功能。

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综合实力作为影响城市关联结构的主要原因,其经济发展与关联提升都与其息息相关。具体到呼和浩特都市圈来说,还可以细化落实到各个城镇的发展,譬如出台相关的都市圈内产业发展指导建议,让各城镇清晰理解城市圈发展方向以及各自的功能定位,各城镇间产业形成有效互补。

(封面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0 阅读:25

财经西部

简介:关注西部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