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北京城里掀起了一场关于古建筑保护的大争论,林徽因和吴晗这两位重量级人物杠上了。
这事儿在当时可是闹得沸沸扬扬,林徽因一句“我林氏满门忠烈,你算什么东西?”直接把气氛推到了顶点。

1953年,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建设搞得热火朝天。当时的背景是,全国上下都在搞现代化,城市要发展,道路得拓宽,老旧的东西难免被看成“绊脚石”。
吴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负责城市规划这一块,他提出要把北京的牌楼全拆了。理由也简单:这些牌楼挡路,影响交通,而且过去是封建社会用来展示权威的,跟新社会格格不入,干脆清掉得了。
林徽因听到这消息,坐不住了。她和丈夫梁思成都是研究古建筑的专家,俩人半辈子都在为保护这些老东西奔波。
1953年,吴晗召集了一场座谈会,专门讨论古建筑的去留问题。林徽因带着病体去了会场,直接跟吴晗干上了。
她觉得,牌楼不是随便拆的东西,那是历史的见证,拆了就等于把老祖宗留下的根给断了。
这场会开得特别激烈,林徽因情绪激动,直接冲着吴晗甩出了那句“我林氏满门忠烈,你算什么东西?”

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祖籍福建福州,家里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林氏家族在晚清到民国那会儿,出过不少厉害人物,忠烈的事迹也是一茬接一茬。
先看她爷爷林孝恂,清朝末年的进士,学问好得很,当过地方官,口碑是刚正不阿那种。
再说她父亲林长民,北洋政府时期的大V,干过司法总长,还积极搞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那会儿,他写的文章直接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后来林长民在军阀混战中被流弹打死,死得挺悲壮。林徽因的叔叔林觉民就更出名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了推翻清政府,27岁就牺牲了,留下的《与妻书》到现在还感动人。
还有她弟弟林恒,抗日战争时当飞行员,年纪轻轻就战死了。这些事儿加起来,林家真是满门忠烈,没一点水分。

林徽因从小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为国为民的情怀。
林长民带她出去见世面,1920年还带她去了英国,她在那儿读了书,开阔了眼界。后来她又跑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成了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学家。
家族的熏陶加上自己的经历,让她对国家和文化的责任感特别强。所以面对吴晗要拆牌楼,她才会那么激动,那句“我林氏满门忠烈”不是随便喊的,是她对自己出身的自豪,也是对吴晗轻视历史文化的反击。
林徽因跟古建筑的缘分,得从她和梁思成说起。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俩人1924年在美国认识,1928年结了婚,从此就成了搭档,一起干起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大事儿。
那时候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西方人都不信咱们有自己的建筑体系,林徽因和梁思成就想证明给全世界看。

1931年,他们弄了个“中国营造学社”,专门研究古建筑。没啥经费,条件也苦,他们就自己跑遍大江南北,测绘、拍照、记录。
1937年,他们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大殿,这可是唐代的木结构建筑,之前没人知道,填了中国建筑史的超级大窟窿。
抗战期间,日本人轰炸,他们还冒险跑去调研,就是为了抢救这些老东西。1949年以后,林徽因身体已经很差了,还是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硬是撑着干下去。
她跟梁思成不是光说不练的主儿,他们的研究成果实打实。比如《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是梁思成写的,林徽因出力不少,里头把中国古建筑的规律讲得清清楚楚。
他们还跑去修过山西的应县木塔、赵州桥这些老物件,能保一个是一个。
林徽因对古建筑的感情,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派头,而是真觉得这些东西是民族的命根子,丢了就找不回来。
所以1953年吴晗要拆牌楼,她才急了眼。

1953年那会儿,北京的城市建设是个大课题。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首都得有个新面貌。政府定了“改造旧城”的方针,意思是把老城翻新,街道拓宽,建工厂、学校、医院啥的。
这想法没错,谁不想日子过得更好点?但问题来了,老城里那些古建筑怎么办?留着占地方,拆了又可惜,这是个两难。
吴晗是历史学家出身,研究明史很牛,写过《朱元璋传》,新中国成立后当了北京市副市长,管文化和建设。
他那时候的想法很实际,觉得城市要现代化,就得壮士断腕,那些牌楼、城墙,看着挺气派,可挡了路,功能也不大,还不如拆了腾地方。
可林徽因不这么看。她和梁思成研究了一辈子古建筑,太清楚这些东西的价值了。牌楼不是简单的路障,而是几百年的历史堆出来的,每一个都有故事。
比如北京的东单、西单牌楼,建于明朝,造型独特,上头的雕刻全是手工活,拆了就再也造不回原来的味儿。

这场争论的核心,就是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谁更重要。
吴晗站的是实用主义,觉得牌楼挡了交通,留着没啥用,拆了还能省钱干别的。他在会上说了,北京的牌楼有几十个,大的小的加起来占了不少地方,车都开不过去,老百姓也抱怨。要现代化,就得有点牺牲。
林徽因和梁思成站的是文化传承,他们反驳说,牌楼不是没用的摆设,那是历史留下的证据,拆了等于自毁根基。林徽因尤其激动,她觉得吴晗不懂古建筑的意义,才会这么轻率。
俩边的观点都有道理,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吴晗有行政权力,林徽因有专业背景,争到最后成了僵局。

可惜这场争论,林徽因没赢。
1954年,北京开始动手拆牌楼,东单、西单、国子监街的牌楼一个接一个没了。拆的时候也没啥保护措施,石头散了,木头烂了,好多东西就这么没了。
可林徽因看得远,她说过,拆了这些东西,后代人会后悔。她和梁思成还提出过方案,说可以改道路规划,把牌楼留下来,不一定非得拆。
但那时候没人听他们的,1955年,林徽因病逝,51岁就走了,死前还在惦记着文化保护的事儿。
时间一长,林徽因的话应验了。到了8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发现好多古建筑没了,想修都修不下了。2004年,北京重建了永定门城楼,可谁都知道,这“假古董”跟原来的没法比。
林徽因要是活着,估计得叹气。她当年跟吴晗吵那一架,虽然没保住牌楼,但她的想法后来成了主流,文化遗产得留着,不能随便扔。

参考资料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清华大学校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