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之前的事,大家都还记得吗?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答案都是否定的,为何我们对3岁以前的事都毫无印象?那一段人生最初阶段的时光,彷佛被大脑悄悄地隐藏了起来,只留下了模糊的影子,甚至是一片空白。
有人就说了:肯定是因为3岁之前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应该看到的事物,以至于长大后忘记了。然而这种说法是不被科学界认可的,其实在这背后,隐藏着大脑发育和记忆形成的奥秘。
目前科学界有3种主流观点。第一种是婴儿缺乏能够帮助提取记忆的记忆线索。记忆线索是帮助我们提取记忆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情景线索和语言线索,对于3岁以下的婴儿而言,情境线索比较模糊。
举个例子;当婴儿看到一个玩具的时候,他们只能单纯的看到颜色或者动态,对玩具的位置以及周围物品等情境很难完整地记录下来。未来需要提取这一段记忆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情境线索来激活记忆,所以导致记忆丢失。
对语言线索来说,婴儿在3岁以前语言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婴儿缺乏足够的词汇量与语言表达能力,很难像成人一样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经历,比如当看到一朵花的时候,成人可以用“红色的,有花瓣的,在草地里的花”等语言来帮助记忆,而婴儿很难做到。
这就导致对婴儿来说,大脑中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没有被记忆线索串起来的东西就容易丢失。
第二种是母语覆盖学说。在婴儿时期,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婴儿不仅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图像的鲜明色彩、触觉感受的细腻变化,甚至是自己“咿咿呀呀”的声音来记住一些事物,然而这种“婴儿语言”只是暂时的,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会逐渐掌握母语,建立起母语的语言模式,这种模式会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渐稳固,同时还会对早期的记忆产生影响。
相对于“婴儿语言”,母语具有更准确的表达方式,使用起来也更方便。可以把母语当成是一辆性能卓越的汽车,而“婴儿语言”则像是一辆简陋的马车。所以,母语的词汇学习会对之前的记忆产生覆盖作用,新的语言关联占据主导,早期的记忆就难以提取,最终导致婴儿时期的记忆丢失了。
第三种是记忆被“裁剪”掉了。婴儿时期的神经元数量最多,为了学习新事物和记忆,神经元不断增长并建立连接。之后随着不断成长,需要学习的新事物变少,一些神经元连接就会在大脑的“修剪”机制下被去除,所以神经元数量减少,原本的记忆也会随之被删除掉。
但我们3岁之前的记忆其实也并没有被完全删除。我们有多种记忆,其中有一种叫做程序记忆,这是一种长时记忆,主要负责存储关于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比如骑自行车,当你学会骑自行车以后,即使你长时间不骑,你仍然不会忘记怎么骑车。这就是因为有关骑车的一系列姿势已经被存储为了程序记忆。
在执行动作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回忆每个步骤,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在我们婴儿时期学会了如何走路、如何跑步等技能,这些程序记忆其实都没有被我们忘记。
结语。总的来说,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丢失了3岁以前的记忆,这一现象绝不是因为我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也不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某些所谓不应该看到的事物,这种荒诞不经的猜测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支撑的。
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3岁前的婴幼儿认知能力有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和神经网络的形成还处于较为初级的状态,无法有效地存储和巩固那些早期的记忆信息等等,这是大脑在自然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并非什么神秘莫测、难以解释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