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那天,是沈腾新片《独行月球》上映的第二天。结果入围最佳男主角的沈腾,竟然在当晚得了0票。
该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随后,百花奖评委回应称,“沈腾没有突破他以往的演技,票数低并不代表否定”。
作为一个“240亿票房先生”,这显然是一件丢面子的事。
网友们意难平,吵得不可开交;沈腾没吱声,继续安心地去跑路演、搞宣传。
十天后,《独行月球》打破了华语影坛29项纪录:2022年七夕档票房冠军、内地影史暑期档科幻片票房冠军、内地影史七夕档科幻片票房冠军......
与此同时,截止到2022年8月7日20点55分43秒,它的票房达到了20亿!
并且,41.1万人打出了9.3的高分。
终于,在百花奖上丢掉的面子,沈腾《独行月球》找回了!
那么,这部电影取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原因是什么呢?
下面,扒姐聊聊个人的看法。
首先,它是一部非常成熟的商业片,展现出了非常高的制作水准。
大家不要一看到“商业片”三个字,就觉得它是个贬义词。实际上,观众们喜欢看的电影,大多都是商业片。诸如漫威电影呀、迪士尼影片呀、香港警匪片呀、《战狼》呀,《流浪地球》呀,这些都是属于商业片的范畴。
但这部商业片,不一样。
题材上,该片使用了“开心麻花”最擅长的喜剧类型,但却又巧妙地加入了科幻元素。
喜剧方面,笑点密集,巧妙地揉进了很多热门话题;
科幻方面,脑洞大开,塑造出了一个普通而又悲壮的“超级英雄”。
但它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而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苦辣酸甜、悲欣交集。
你说它是喜剧,男主角独孤月并没有展现出他应有的搞笑功力,而只是稍微夸张地展现了他在月球上的生活。
你说它是悲剧,独孤月没有追上火箭、被独自落下在月球上,这属于他自己的问题。哪怕是他最后所做的抉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不足以击溃观众的泪腺。
因此,它在使用电影元素和类型的时候,是大胆的;它在搞笑和煽情的时候,是克制的;它在制作和拍摄的时候,是用心的。更重要的是,它在兼顾商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兼顾了艺术性。
同时,再加上服化道的逼真设计、音乐的合理插入、台词的精准掌握、拍摄手法和技巧的娴熟使用,最终,一部成功而又成熟的商业片横空出世了!
其次,主演表现可圈可点,配角立大功。
看这部电影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演员演技全员在线。
女主角马丽,颠覆了以往观众对她“一惊一乍”的印象,完全当成正剧来演;
男主角沈腾,即便是跟一只袋鼠对戏,他也能做到有条不紊、张弛有度。“一人一鼠”的配合,不仅好笑,而且还好哭。
沈腾和马丽的对手戏,则被放置进了两个空间之中——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一个在月球,一个在地球。可即便如此,依旧能够看出两人的默契——他俩或许是当今影坛最默契的喜剧片组合!
毫不夸张地说,男女主角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展现出了他们在喜剧片上无可匹敌的表演功力,而且也让观众看到了他们在表演上实质性的进步。那就是,搞笑我们是认真的,表演我们是专业的。在此之前,我曾用这句话评价过周星驰和吴孟达。
除了主演表现出彩之外,《独行月球》也继承了“开心麻花”过往作品的一贯传统——配角立大功!
“多喝开水”的常远,三言两语就将包袱抖响了;
“坐轮椅翻车”的李成儒,一个动作就把自己的严肃做出戏剧化的解构了;
“跪族灵魂歌者”黄才伦,各种“无厘头”表演令人捧腹;
重点一提的当属黄子韬,不顾形象地自黑自嘲,竟然也能起到炸裂的喜剧效果。
甚至连戏份很少、台词很少、镜头很少的群演,也都有不俗的发挥。比如那个“钳工”,手掌包扎堪称“神来之笔”。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难以罗列。
然后,它融入了颇具现实意义的辛辣讽刺,使得立意高了起来。
男主滞留月球,仅剩一只袋鼠相伴,两人却争斗不休,寓意的是“本我”和“超我”之争;
黄子韬甩掉偶像包袱,直击“饭圈文化”;
“葫芦丝儿”直播,嘲讽的是网红乱象;
“十级钳工”不被重用,影射的是某些企业的用工制度;
常远拍马屁,讽刺的是“办公室文化”。
甚至连戴着面罩、穿着防护服,都“意有所指”。
更神奇的是,这些犀利的话题,它们竟然被包裹在喜剧和科幻的外衣下,放置在“世界末日”这个大命题之中,不显山、不露水,很巧妙、很合理,有温情、有深度地进行了探讨。观众既不觉得突兀,又不会出戏。
如此立意,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最后,《独行月球》自信地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科技实力。
“月盾计划”是中国制定并指挥的;月球基地是中国建设并维护的;陨石撞击地球时,是中国人击落的......整部电影是以中国人的立场和视角,来展现中国的科技实力,不卑不亢,令人感动而又自豪。
同时,独孤月追赶太阳,巧妙地融入了“夸父逐日”的典故;独孤月救袋鼠,展现出了中国人“不抛弃、不放弃”的韧性精神;独孤月既要拼命地活着,又要勇敢地冲向陨石,诠释了《孟子二章》中舍身取义的传统美德......整部电影没有以美国队长、蜘蛛侠那种西方超级英雄的方式来拍,而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诠释、来定义英雄。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何曾想过一个将“中庸之道”奉为圭臬,考试怕分数考得太高而故意留下一道应用题的“中间人”,一个为了追求女孩子而甘愿当维修工的“失意青年”,竟然也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地球呢?我们又何曾想到,一个胆小怕事的钳工,面对大灾大难的时候,也能勇敢站出来,让全世界通电呢?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哲学——能力很重要,但选择更重要!
总之,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尽管也有一些小瑕疵,但绝对没有某些影评人那要写得不堪,它是中国电影市场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毕竟,专家是用嘴投票的、观众是用手投票的——上映10天,它的票房破20亿了呀!
当影评人不再双标,中国的电影就会越来越好!
《独行月球》,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