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大总统袁世凯病逝,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黎元洪召集国会,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

黎元洪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贷款给北京政府为诱饵,怂恿中国对德国宣战,妄图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段祺瑞也想以参战为名,利用日本贷款,扩充皖系的势力。美国得知日本的阴谋后,支持黎元洪和一部分国会议员,反对参战。黎元洪也不愿意让皖系的势力扩张,极力抵制段祺瑞。所谓府院之争,由此而来。

段祺瑞
1917年2月至3月时国会已通过中德断交。3月4日,段祺瑞偕同全体阁员到大总统府,请黎元洪在国务院向国会提出对德绝交案的咨文上盖印,黎元洪拖延不办;段祺瑞愤而提出辞职,离京赴天津。后在冯国璋调解下,段祺瑞返京,并经国会通过对德国“断交”。
1917年4月至5月期间民国第一届国会激烈讨论是否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对德国宣战的议案。主战派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首,但5月被报章揭露他向日本秘密借款“西原借款”,对德宣战案议案暂缓。
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段祺瑞离京赴天津,声明该总统令没有总理的副署,依法无效,并策动各省督军宣布独立,全国形势危急。黎元洪便电召张勋入京调停。段祺瑞欲利用张勋压迫黎元洪,也支持张勋入京。张勋以解散国会为调停条件。时任内阁总理的伍廷芳拒绝签署解散国会之令而辞职。江朝宗被黎元洪任命为代理国务总理,签署解散国会之令,随后卸任。
6月,徐州张勋率军5,000人北上,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6月,张勋率定武军三千人北上,驻天津,威胁北京,6月14日入京。

张勋
7月1日,张勋在北京重新拥立清废帝溥仪,史称张勋复辟。张勋同康有为等三百余人正式拥立溥仪登基,出御太和殿,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并发布八道上谕。
消息传出后,引发舆论反对复辟,黎元洪拒绝合作,逃入日本使馆避难。
7月12日,皖系军阀段祺瑞趁机纠集旧部,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军败退,溥仪再度宣布退位。段祺瑞起兵驱逐张勋后,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黎元洪去职,由冯国璋继任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以“再造共和”功臣自命。张勋在两名德国人的帮助下逃进荷兰使馆,转至天津德租界。张勋复辟历时12天。
国务院第二次段祺瑞内阁在1917年8月14日宣布对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宣战,废除中德、中奥条约,收回天津,汉口德奥租界,并援助协约国。

德国军队
北洋政府自1917年8月通过《对德宣战案》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扩大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机会,促进了中国工业,改善了出口贸易,“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及重要转折点”。

一战
中国通过《对德宣战案》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收复自鸦片战争以来失去的国家主权,废除与德、奥两国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两国在中国的租界,并终止支付德、奥庚子赔款,取消两国治外法权。中国战后跻身巴黎和会,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设,签订与奥地利条约,自动成为国际联盟的一员。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条约,敢于向西方旧世界说“不”,开创了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向列强抗争,维护中国主权的先例。
战争后日本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使中国丧失青岛港的主权,引发了中国学生运动、中国反日情绪以及中国民族主义,造成了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