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Plus测试4款SLG,俄罗斯方块RPG迭代新版本|新游月报

按说游戏有新知 2024-04-17 03:16:30

本专栏关注海外市场上有意思的新游戏。它们可能出自知名出海厂商之手,也可能是在玩法上存在值得关注创新点。

本期介绍的产品有4款SLG、1款社交游戏、4款休闲游戏和1款超休闲游戏,涉及FunPlus、新浪旗下的假面科技、海狸网络等厂商。

1、FunPlus的4款SLG

游戏类型:SLG、Whiteout Survival类、巨兽题材

近几个月FunPlus陆续测试了数款SLG。结合之前的SLG来看,现在对待SLG已经基本形成了3个方向的思路。

一类比较注重题材和玩法上的创新。

如《Little Land》类似动画电影《别惹蚂蚁》的设定,人类缩小到像昆虫一样的大小共同生活。这款游戏为了突出题材设定花了不少功夫。玩家除了体验常规的SLG玩法之外,还能够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去游览各项建筑。因此游戏体验的沉浸感变得突出,但在玩法层面上,未必有太大加持。

《Little Land》

《The Wandering Oasis》则是巨兽王国题材,其灵感来源大概来自于游戏《The Wandering Village(漂泊牧歌)》,玩家在两款游戏中都是在一只巨兽的背上进行建设和经营。

目前《The Wandering Oasis》尚未完善对战玩法、美术素材的风格也不统一,大概率是一款题材优先于玩法的产品。

除了常规的SLG玩法之外,这款游戏中增添了与巨兽之间的交互内容。比如玩家需要处理好与巨兽之间的好感度,好感度提升后会带来大量的资源,好感度过低则会定期让建筑受损。玩家还可以牺牲巨兽的好感度,即时获得大量资源或者提升军队的训练速度。

《The Wandering Oasis》

《Little Land》和《The Wandering Oasis》在对待SLG玩法上,或多或少都借鉴了《Whiteout Survival》对于建筑升级、居民管理的设计。

FunPlus新测试的《Tapscape Survival》则更彻底地套用了《Whiteout Survival》的整体框架。《Tapscape Survival》的前期玩法没有太多创新点,但也有一些调优的尝试。比如在游戏前期加入了野兽攻击围墙的剧情内容,用限时剧情营造紧迫感,推动玩家尽快完成新手引导。

《Tapscape Survival》

另外一类则通过minigame前置来吸引休闲玩家。已经上线的代表作是《Stormshot》,去年攀升到美国iOS畅销榜50~100名,今年开始稍微滑落到50~150名,目前表现还算稳定。

今年FunPlus测试了新品《Rescue Tails》。这款游戏采用了动物拟人化题材,在前期置入了大量拯救同伴的小游戏。设计思路和美术调性都基本延续了《Stormshot》,基本可以推断《Rescue Tails》是准备用来接班的产品。

另外一提,《The Wandering Oasis》在商店页面上也用了Roguelike塔防小游戏作为介绍图,但游戏内并未正式实装。

《Rescue Tails》

亮点:目前《The Wandering Oasis》是这4款SLG中差异化相对明显的产品。《Whiteout Survival》最初被视作《冰汽时代》的简化版本,因此也提供了一种立项思路——从独立游戏中寻找玩法原型。这可能也是立项研发《The Wandering Oasis》的苗头。

2、《Sky Field》

游戏类型:社交、模拟经营、动森like

《Sky Field》是《泡泡先锋》的海外测试版,出自于跳悦网络(跳跃网络)旗下。跳跃网络的代表作除了早期的MOBA《300英雄》之外,还有社交推理游戏《我信你个鬼》、MC风格地图的射击竞技游戏《迷你攻势》。

《泡泡先锋》算是过往研发经验的一次整合。

玩家在《Sky Field》中有自己的一座空中岛屿,可以进行钓鱼、挖矿、砍伐树木、制作家具并装扮等。在社交层面,玩家也可以去拜访其他玩家的家园,和他们布置的家具进行互动、给他们的农作物浇水。

目前《泡泡先锋》在国内已经登陆微信和抖音等小游戏平台。按照国内的版本规划,游戏中还内置了「抢皇冠」和「梦境调查团(太空狼人杀)」的玩法。从游戏定位上来看,《Sky Field》的社交属性较为突出。游戏中关于模拟经营和装扮的内容都在为社交行为服务。

亮点:生活经营类产品在海外市场仍很少有成功案例。《Sky Field》在国内通过小游戏平台抢先获得一批用户,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出海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动作。

3、《Dice Adventure》

游戏类型:强手棋、放置卡牌

《Dice Adventure》疑似出自于Tap4Fun旗下。《Dice Adventure》的美术素材和Tap4Fun的另一款产品《Kingdom Guard》有着较高的重合度,包括游戏内也使用了Tap4Fun常用的独眼巨人、哥布林等形象。有可能《Dice Adventure》会作为IP产品系列中的一环。

左:《Dice Adventure》 右:《Kingdom Guard》日版

这款游戏还有部分玩法内容没有完成,暂时还在早期研发过程中,所以也不排除之后做成SLG的可能性。

《Dice Adventure》将强手棋和放置卡牌玩法融合了起来。玩家在棋盘上行走会遇到不同的随机事件,包括进行放置卡牌式的战斗、翻牌/转盘的小游戏。该部分玩法相对轻度,游戏进程推进到一定程度后,玩家选择自动投骰子并跳过战斗过程。

卡牌养成方面的设计也比较浅,玩家只能通过提升角色等级或升星来提高战力。目前《Dice Adventure》对于卡牌系统的设计思路倾向于小游戏。

《Dice Adventure》更重要的玩法是占领城池。棋盘上部分地块被设定为城池的入口,当玩家恰好走到入口处时,可以通过卡牌对战占领该城池。往后每次进入城池都可以进行建筑升级或收获物资奖励。随着棋盘的扩大,玩家需要更久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城池,因此关于城池的养成线会相对更长。

不过当前占领城池的玩法和卡牌玩法的融合比较割裂。在游戏过程中,玩家没办法感受到占领城池的作用。换句话说,当前《Dice Adventure》缺少玩法上的驱动力,内容设计还不完善。

亮点:《Dice Adventure》还只是对于强手棋玩法融合的试水,玩法定位比较模糊。值得关注的是,该游戏通过设计了占领城池的玩法,保留了强手棋对于建筑养成的特点。目前城池内容的设计最不完善、也最有延展空间。

4、《Reverse Master》

游戏类型:混合休闲、俄罗斯方块+RPG

《Reverse Master》由广州海狸网络研发,去年在海外开启过测试后下架,今年3月份推出了新版本。

游戏的核心玩法依然是俄罗斯方块+卡牌RPG的结合。玩家在对战中通过消除一整行方块来召唤卡牌角色,展开塔防式的对战。俄罗斯方块的玩法带来了显著的策略性,伴随而来的可能会有上手门槛过高、爽快感不足等问题。

所以《Reverse Master》在新版本中弱化了原先的PVP内容,转而强调PVE闯关玩法。在闯关模式下,游戏融入了Roguelike要素。玩家每累计消除4行就可以获得祝福加成,例如某种方块上的单位数量、提升某个种族的战斗力等。

游戏借此为PVE玩法加入了局内成长。即便玩家还处于卡牌养成的早期阶段,也能够实现大量角色蜂拥上场的局面,强化了之前未能实现的爽快感。

《Reverse Master》为了优化新手体验,在新版本中也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例如把角色的行走路径从右侧调整至左侧,更贴合右撇子的操作习惯;新添加了「黑洞」技能,可以消除一定范围内的方块,避免新手玩家因为一时操作失误而陷入死局。

另外,游戏的外围系统正在往中重度的方向靠拢。玩家可以挖掘资源、占领领地,获得养成资源。玩家之间也可以相互抢夺、攻打,由此强化游戏的社交属性。

亮点:俄罗斯方块+卡牌对战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尝试。结合了Roguelike要素之后,游戏在短时间内更完整地向玩家展示玩法魅力。不过「容易卡关」的问题也因此未能被解决,则决定了玩家有没有一直玩下去的动力。

5、《Rolling Egg》

游戏类型:混合休闲、卡牌RPG

《Rolling Egg》由Digital Conch发行测试。Digital Conch曾测试了上海假面科技旗下的《才不是童话》《XLARP剧本杀》等产品,而且去年年底上海假面申请过《我的蛋无限弹射》《滚蛋战纪》《飞蛋战记》等商标登记。

《Rolling Egg》采用了物理下落弹球的玩法。玩家最多上阵5名角色,每名角色完成读条后可以进行一次弹球攻击。在角色读条期间,敌人持续从下至上逼近进攻。

尽管《Rolling Egg》的玩法和《砰砰法师》相差甚远,不过玩法逻辑比较相似,同样是通过弹球的高频次攻击带来爽快感。有所区别的是,《Rolling Egg》的物理弹球类型不太要求操作的精准度。玩家难以预测弹球下落后的走向,随机性比较明显。

《Rolling Egg》的核心模式不强调局内成长,而是更注重卡牌养成。在卡牌养成方面则借鉴了《咸鱼之王》的设计,开蛋(开箱子)会获得积分,用来换取额外的开蛋次数。

游戏也没有放弃尝试Roguelike玩法。《Rolling Egg》为此额外做了挑战模式,让玩家从零开始构筑卡牌搭配。这一模式和卡牌养成完全无关,闯关也没有尽头,纯粹就是为了游戏性做考量。

亮点:下落式的物理弹球极大地弱化了策略性,玩家基本没有策略选择的心理负担,卡关的原因会被归因于数值养成或运气成分。《Rolling Egg》甚至还加入了自动战斗的功能,这在同类产品中很少会出现。

6、《Zombie Breaker》

游戏类型:混合休闲、幸存者+史莱姆like

《Zombie Breaker》和史莱姆like的养成玩法作为内核,保留了抽卡升级技能、逐项升级属性等设计。游戏把原本的挂机战斗改成了幸存者like类型的RPG射击玩法,玩家可以通过移动规避敌人的攻击。

《Zombie Breaker》在史莱姆like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操作性。不过这种操作性似乎和史莱姆like的放置要素处于对立面。两种玩法结合起来之后,对游戏体验的影响出现了一定冲突。

亮点:史莱姆like养成设计的亮点在于大量抽卡,迅速给玩家带来获得感。因此不少小游戏在尝试玩法创新的时候,都有在试着融合这一养成设计。

7、《Dice Warrior Showdown》&《Dice Adventure》

游戏类型:超休闲、强手棋

《Dice Warrior Showdown》由厦门很稳网络自研自发。很稳网络自2017年成立以后专注于海外超休闲游戏的研运和发行,代表作《Idle Roller coaste》和《Idle Egg Factory》均获得上千万的累计下载量。

《Dice Warrior Showdown》结合了强手棋和RPG PVE对战。玩家投掷骰子在棋盘上行走,有可能获得金币奖励、攻击力/攻速/防御力加成等的的Buff、中毒/燃烧/陷阱等Debuff。强手棋玩法的随机性既有可能带来正反馈,也可能带来负反馈。这就像是在随机呈现事件,没有明显影响到养成内容。

除了走格子以外,玩家通过挂机击杀敌人也可以获得金币。金币被用来提升角色属性、钻石被用来抽卡获得装备或随从,两者结合起来构成养成系统。不过《Dice Warrior Showdown》并未做成混合休闲的类型,变现手段仍相对单一。

亮点:强手棋在玩法融合中的另一种尝试,和上述的《Dice Adventure》比起来更加简单易懂,玩法循环也更完整。如果想要往混合休闲的方向改造,角色养成设计是主要调整内容,包括史莱姆like的设计都可以是被借鉴的选项。

以上就是本期专题的内容啦,下期再会。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