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3大创举,其中一项领先世界1800年,我们至今仍在受惠

瑶光映心曲 2025-01-08 18:47:06

曹操的三大创举:从乱世中杀出一条路

“吃饱了,才有力气说理。”

这是曹操一生秉持的逻辑。

他用手中的剑开疆拓土,用头脑中的计谋强国富民,但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三大创举:屯田制、变法和唯才是举。

谁能想到,在那个战火纷飞、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他竟然能靠这些制度,硬生生把一个乱世玩出了秩序感。

最妙的是,其中一项创举,竟然领先世界1800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屯田制:乱世中的“粮食保卫战”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战争烧光了土地,饿殍遍野,流民成群,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何谈安居乐业?更可怕的是,军阀混战不仅抢地盘,还抢人抢粮。

这个时候,曹操的内心OS大概是:“与其抢,不如自己种。”

屯田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简单曹操派流民和百姓去荒地耕种,分成民屯和军屯两种模式。

民屯是普通百姓种地,军屯则是士兵“兼职”当农民。

想象一下,当时的士兵白天手握长枪,晚上回去手握锄头,场面颇具讽刺意味。

不过,曹操不是慈善家。

他给百姓提供牛和农具,但收成要按比例分给国家。

用官府的牛,交六成粮;用自家的牛,交五成。

听起来很苛刻,但当时的百姓已经无路可走,这种模式反而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至少不用流浪街头,饿死冻死。

屯田制直接改变了曹操的命运。

他靠这套制度迅速恢复了地盘的粮食供给,甚至让手下的军队吃得饱、打得赢。

这也让曹操和其他军阀拉开了距离:人家还在靠抢粮活着,他已经开始“自产自销”了。

更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多少还能看到屯田制的影子。

2000年前的制度,依旧活在现代社会里。

变法:绑架案改变了曹操的规则

如果有一件事能让曹操头疼,那就是人质问题。

曹操一生多疑,但对兄弟够义气,尤其是夏侯惇。

这个从小跟他打天下的“独眼将军”,在曹营的地位仅次于曹操本人。

就在某次讨伐徐州的战役中,夏侯惇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危机。

当时,曹操带兵出征,后方的兖州却被吕布偷袭了。

这个吕布,虽然名声不好,但战场上确实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他不仅攻下了兖州,还俘虏了夏侯惇。

随后,他狮子大开口,要求用金银珠宝换人。

这事儿摆在曹操面前,简直是个死局。

救吧,意味着妥协;不救吧,兄弟的命就没了。

就在曹操进退两难时,他手下的小将韩浩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建议:直接开打!韩浩分析得很透彻,绑匪只是图钱,不可能冒着命丢人质。

果然,曹军一攻上去,吕布的手下就扔下夏侯惇跑了。

这场“绑架案”,给曹操上了重要一课。

他意识到,绑匪能绑人,是因为他们吃准了人质的价值。

如果规则反过来——直接对绑匪动手,绑人就不再有意义。

于是,曹操修改了律法:以后遇到绑架案,直接开战,哪怕人质有风险也照打不误。

这条变法直接让曹操的地盘变得更安全,绑架现象几乎绝迹。

唯才是举:寒门子弟的逆袭机会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但要论人才储备,曹魏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天团”。

曹操手下的谋士和将领,一抓一大把,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顶流”。

这背后的秘诀,就是曹操推行的“唯才是举”。

在东汉末年的社会里,出身决定了一切。

寒门子弟想出头,基本是痴人说梦。

官场上流行“举孝廉”,看似选贤任能,实际上拼的是背景和关系。

比如年轻时的曹操,虽然名声不好,但因为有个当太监的祖父,照样能进朝廷当官。

曹操对这种做法十分不屑。

在他看来,打仗靠的是能力,而不是出身。

他不在乎你是流民还是士族,只要有才,就能为我所用。

于是,他推行了一套“看能力,不看背景”的用人制度。

这给了很多寒门子弟机会,比如郭嘉、程昱、贾诩等人,都是在曹操手下发光发热的优秀人才。

曹操这一政策,不仅让他吸引了大量人才,还让他的团队始终保持活力。

而蜀汉和东吴,虽然也有一批优秀的谋士,但对比之下,人才储备明显不如曹魏。

有人说,曹操的“唯才是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平权”。

虽然这份“平权”没能持续太久,但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已经是一次了不起的突破。

曹操的一生,是一场关于权力、智慧和策略的博弈。

他用屯田制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用变法打破了绑匪的规则,用唯才是举改变了人才的命运。

有人说他是枭雄,有人骂他是奸雄,但无论怎么评价,他的成就都无法被抹杀。

在那个乱世里,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为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至今,仍有人为他辩解,也有人为他不平。

但无论如何,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依旧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

他的一生,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智慧的教科书。

0 阅读: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