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27日,拂晓,古桑乡(现淮安市盱眙县古桑乡)磙子涧村东,新四军(1948年初,全国各部队均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前,不少地方部队仍继续使用原番号)某部正沿着附近的田埂、土路悄然北撤。
当天,负责后方警戒的士兵杨曾发,正在一条土坡上放哨警戒,突然看到不远处,来了十来名敌人。
杨曾发俯下身子,将身体藏在一旁的草木丛间,用枪口轻轻拨开丛枝,向外仔细探看。
只见这十来名敌人骑着自行车,正沿着不远处的土路,向北而去,照这个速度,对方不久就能跟前面的部队照上面。
怎么办?
杨曾发不由皱起了眉,部队北撤行动机密,万一被这些人看到,走漏了风声,可就要坏事了。
眼看对方就要经过自己附近的这个山坡,杨曾发随即抓起身边的一块石块,猛地站起身,卯足了力气,发狠地一声大喊,将石块朝着骑在最前面的那名敌人飞砸了过去。
“嗖!”
这石块儿带着风声,“吧唧”一下子打在了正前面那人的胸口,因为隔得较远,打得倒不算太狠,但也把对方吓了个一哆嗦,以为自己身上中枪了,那人一歪扭,“哎呀”一声便连人带车摔到了一旁的沟壑之中。
一时间,对面那群敌人们纷纷下车的下车,调转车头的调转车头,冲着杨曾发藏身的这个地方冲了过来。
杨曾发一看,自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对方的注意,旋即一转身,便向着附近的村内狂奔而去。
杨曾发沿着坡地、沟壑、土埂蹿跳着,原本他想要将对方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部队争取足够的转移时间之后,自己随后寻机从容脱身而去。
然而,当自己身后的大呼小叫,随后如同狗皮膏药一般,始终黏在后面,怎么也甩不掉的时候,杨曾发才意识到,自己还是有些大意了。
现下的这种情况,眼看着是怎么也甩不掉了呀!
杨曾发心里发急,脚步却一刻不停地向着村内奔去,当时的他,有些焦虑,始终想不到摆脱敌人的办法。
然而,当他进村不久之后,搭救他的那个人,便出现了。
当天,村民张全贵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开了院门,随后便拿着扫帚打扫起院子内外的各个角落。
当他扫到院门口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才抬头,便看见一名穿着军服的人跑到了自己的身边。
对方脸上难掩焦虑之色,喘着粗气说道:
“老乡,我姓杨,是新四军战士,我刚才被敌人发现了,他们现在正在后面追我,你看能不能......”
杨曾发的话还没说完,两人便听见不远处,东面的村头传来了一阵犬吠声。
敌人已经追进村内了。
张全贵二话不说,一手拎着扫帚,一手将杨曾发便拉了进院,当下情况危急,也来不及多想,张全贵拉着杨曾发,一直将对方拉到了烧火做饭的那间屋内。
两人进屋之后,张全贵快步走到灶台前,两手托住大锅,一用力,将这口大锅挪到了一旁。
“赶紧快过来,躲到锅灶里面。”张全贵扭头看了眼杨曾发,催促对方道。
杨曾发见状,赶紧翻身跳进了锅灶台内,随后,张全贵便将大锅移回到了原处。
做完这一切后,张全贵从身后抽出柴火,将之放进了烧火口内,做出准备生火做饭的样子。
正当张全贵往里面填柴火的时候,五六名持枪的敌人,冲进了院内,对方循声走到了张全贵的身边。
“看到有个新四军的士兵过来了吗?”领头的小头目环视了一圈屋内,走到灶火前揭开了锅盖,四下也没有可以藏人的地方,便冲着张全贵吆喝道。
“老总,我这准备做饭呢,刚才就听见外面狗叫声了,别的什么人也没看见呐。”张全贵悻悻地站起身,手里还兀自攥着几根柴火。
当时,这帮敌人们都没有想到,眼瞅着马上要生火做饭的灶台内,竟会藏着他们要找的那名新四军战士。
随后,一众敌军便在张全贵家搜了一番,然后便撤出翻寻别家去了。
当天下午,确认没有敌人在附近之后,杨曾发才告别张全贵,向北急追部队去了。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358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盱眙文史资料》,王德华口述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