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木炭(刘和云)

品书育人一 2024-04-18 09:36:42

题 记;

那片片大山,那座座山峦,那棵棵大树,那块块沃

土,那道道山泉,还有那灰青色的石板路,黑黝黝的木炭窑……这里的一切一切,时刻铭刻在心,成为我挥之不去、无限眷恋的记忆。

烧 木 炭

刘和云

清明前夕,梦见父亲教我哥和我进大山烧木炭情景,我便怱忙坐班车回乡下老家祭祖, 因天下大雨,淋湿了衣服,婶婶连忙烧了一盆木炭火,让我暖身子和烘衣服,婶婶笑着说“乃叽,你运气好,烤的无烟木炭喽!”

木炭火像一朵大红花,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年少时和哥哥烧木炭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筑 窑

烧木炭,我们都是在的燕子湖中的自留山上。

清晨,哥和我腰挎大柴刀,挑着一担做饭做菜的家伙式,走进大山。沿着潺潺小溪,踏上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爬山越岭。荆棘划破了蓝色的衣服,山间路两边冬茅稍不留神,就会划破脸蛋,要不是哥哥壮胆,不敢前行。我实在不想再往深山里走,怕蛇,怕野兽,怕鬼……“别怕,到了燕子湖,我们先镇山,把牛鬼蛇神统统赶到一边去。

烧木炭有三怕,一是怕塌窑,二是拍起火,三是怕柴不成炭。因为有这么多的担心,所以烧木炭很讲究一些门门道道。

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燕子湖。哥来不及休息,就一手拿着柴刀,一手拿着香烛,纸钱,带着我来到来到一棵古柳树下。哥叫我不要作声,点燃9根香高高举起,念念有词向四方施礼,然后小心翼翼的烧着纸钱。一番仪式后,哥冲我说:“山镇好了,走,我们筑窑去。”

我们来到自留山上的一处上坡上,哥停下了脚步,四下不断地张望,然后十分肯定地说:“就这里,就这里。”

哥从小就跟父亲学烧木炭,比我这个楞头青有经验。他告诉我,选窑圵必须在山坡上,不能朝波心,偏坐身左边一点,也就是青龙边,那样不但旺一些,更重要的是可以防山洪暴发。一只窑烧不出多少炭,所以要多筑几只,要一字排开,第一只窑不能太大……

“怕烧不好吧!”

“ 呸!乌鸭嘴!”哥大声呵斥我。哥性格急燥,个性太强,父亲在世时候,与父斗嘴总是挨打,我如果继续多嘴,哥真的会打我。

我和哥各自分工,我砍柴,他筑窑。不一会,哥哥就挖好了第一只窑,我也砍了一大堆木柴。

窑是立式的,周边低中间稍高,上面用树枝带叶子,像屋顶织钢筋网一样,上面用湿润泥土筑实筑牢,顶上和四周留着小孔做烟窗。

哥按着窑的高度,把柴整整齐齐码放在窑洞里。起火后,他把我叫到一起,教观察窑顶烟色的变化。烟囱里冒出的烟色由黄变白,又由白变兰了,这时,他爬上窑顶,将一根碗大的木棍伸进烟囱,过了一会儿,抽出来,领着我看上面的湿度,说:“比较合适。”于是,我们便七手八脚用泥土把火洞和烟囱封住......,

哥叫我观察火势,他自己则在旁边挖着第二只窑。我见烟窗火力好,于是把山坡下红茹。拿了好几只去烟窗边烤,回家时候忘记把茹收好。第二天早晨一见,不但茹被野猪吃的一个没剩,而且烟窗也被野猪操翻了,整个窑烧过了,木炭全化了。

哥哭了,一脚把我踢倒山玻里,一边骂我说:“就是你这个臭嘴巴!心甘吧!”

哥总算骂完了,没好气地冲我说:“我们把窑子拓大些,把这次损失弄回来!”“好!好!”我忙不迭地回答。

说干就干。哥脱掉衣服,光着膀子,身上一身泥土,挥汗如雨。我在洞子上面整理好泥土,小心翼翼地履盖着窑顶。

哥说了,这次一定要谨慎再谨慎,来不得半点疏忽,下半年家里的油盐酱醋,弟妹的读书钱,都在窑子里呢!

俩兄弟住在山上,晚上借着月光烧窑火,并观察火势和进展情况,冒着浓烟继续在窑门添柴。我俩整夜没合眼,等着青烟慢慢地退下,才把烟窗封好了,只等下雨天出炭。 卖 炭 出炭是重要的环节,不但讲究火候,还需要大量的水,没有水,万一把窑门打开窑里还有火炭会全部化了。

老天爷怎么也不给面子,六七天了没下雨,哥和我心急如焚,木炭还在窑子里 就有客户到我家买木炭,俺家住在马路边,门前竖了一个出售木炭牌子,路过的车辆都按着喇叭,有的大声喊,有的是湘潭腔,有的是礼陵腔,有的是讲普通话,有的大叫“冒得木炭咯!打吆子牌子咯!”母亲受气,干脆把牌子收了。“娘,收了牌子别个就会占俺位置喽!”哥耐心地说服母亲。“乃叽,俺家历来是金字招牌!不失信呀!”

哥为出炭的事几天睡不好。终于在一天早上,哥蒙着娘说是上山出炭,其实哥和我上山察看地形,发现大概300米远的马勺湖可以引水来。塑料管子是买不起,我们只好就地取材,把楠竹剖开,安在树叉子上引水。俩兄弟整天没回家,晚上借着月光还在剖竹,终于在第二天一早架水成功。

早上,娘在家里张罗着早饭,忙前忙后,时不时来到门口张望,当看到兄弟俩蓬头垢面地走进家门,吓得娘全身发抖,双手抱着我和哥边哭边说“崽叽!这炭莫要了,你们不能再有个三长两短,家里还要你们边门面啊!”“娘,你放心俺边把水架好了随时可以出炭咯!”听哥这么一说,娘擦掉眼下厨煮饭去了,我跟着娘下厨烧火,娘皱纹脸上露出了笑容,“乃叽,后天可以把牌子竖起?“没问题!”娘听哥这么一说哈哈大笑。

第二天天刚亮,当我们准备出炭时,天下起了雨,”天助我也”!哥赶紧发香,敬天敬地,敬诸位菩萨神仙。兄弟俩顾不上吃饭,肚子饿了喝几口山泉水充饥。我和哥满脸乌黑,只见滚动的黑眼珠子和雪白的牙齿,那些木炭在窑坪里像士兵一样整整齐齐站立着,雨水滴在她们身上油黑发亮,周边树叶佛风吹佛,向我们点头称赞,雨水滴在厂棚上叮咚响,哥和我的笑声,鸟儿的嘻气声汇成河在大山里久久地回荡。

娘挺起腰板在马路边树起了出售木炭的招牌,那些班车司机买木炭与俺家建立了感情 ,常来常往,班车停靠点离俺家只有一里路,住在村上饭店,他们傍晚都到家里作客,我娘叫他们喝几杯自家酿的糯米酒,炒点豆子,花生米和土菜给他们下酒。这些司机把我和哥当兄弟,进城办事,给俺家人不收车费。那个姓吴的师傅出主意,把木炭拉到城里买 ,价格可翻2倍,买完后到他家住,第二天可乘他班车返回。

由于他们帮忙让我认识了湘运公司很多司机和帅哥美女售票员。他们还知道爱好文学和写作。有一天《梅州日报》记者到了汽车站采访,看见我从班车上下木炭,“这木炭真棒!”凑近向我问长问短,问寒问暖,一听班车司机介绍我,并了解到我是大山来的进城卖木炭,伊呀!“这伢子勤劳致富值得表扬”!“咔嚓,咔嚓!”那闪光的机子对着我闪了又闪。没过几天吴司机拿了报纸送给我手上,《山里伢子进城卖木炭真棒!》,我高兴地跳起来了。娘笑得合不了嘴。在全乡上下传为佳话。

【简介】刘和云,男,攸县黄丰桥镇文联主席,攸县作家协会会员,攸县历史文化研究会黄丰桥分会会长,株洲市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

历年来,在县、市、省、国家级刊物和媒体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通讯达 150 多篇,其中:80 年代在《湖南日报》《湘江文艺》刊登散文《聚龙仙游记》,短篇小说《水》《未关门的小店》。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发表品质新闻《攸县黄丰桥镇:从7个小时到7分钟,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在株洲市《文艺窗》发表短篇小说《顾书记》,报告文学《扎根黄土地,报效桑梓情》被评为优秀文学奖,与武开龙先生合创的《携手创业显英豪——湖南省龙昊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走笔》获报告文学一等奖,《心中的航标》获《现代作家》一等奖。

地址:攸县黄丰桥镇人民政府 作者刘和云13055114931

0 阅读:1

品书育人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