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分家产,张琼华被排挤,郭沫若写信:我的部分由她全权掌管

书雁说历史文化 2024-12-04 03:38:59

世人皆知文学大家郭沫若的婚姻故事颇多传奇,却鲜有人知他与原配妻子张琼华之间,还有一段关于家产分配的隐秘往事。1932年,当郭沫若远在他乡收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时,一封来自家中的信件,却让这位文坛泰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信中提到,族中要将家产分配,却有人认为张琼华不该分得任何财产。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郭沫若究竟是如何做出决定的?

一、郭母离世与家产之争

1932年初春,乐山郭家传来一声叹息。郭母在与病魔抗争多日后,终是合上了眼睛。消息传到郭沫若手中时,他正在上海为革命事业奔波,连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

郭母的离世,不仅是一场人生的别离,更是一个家族的转折点。按照乐山当地的风俗,父母百年之后便要分家,这是千百年来延续的规矩。郭家四兄弟分家一事,也就这样被提上了日程。

那时的乐山郭家,在当地也算是个大户。除了几间青砖大瓦房,还有几亩水田,一个茶园,几间店铺。往日里,这些家业都是由郭父一手打理。如今要分给四个儿子,倒也不算难事。

可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大房媳妇张琼华的地位,成了族中议论的焦点。有族中长辈直言:"大房这边还是要重新考虑的。"这话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张琼华不该参与分家。

族中之所以有这样的议论,还得从郭沫若的婚姻说起。自打1912年那场草草了之的婚礼后,郭沫若便离家求学,后来又远走日本。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除了几封家书,与家中几乎断了来往。而张琼华则一直留在郭家,照顾公婆,操持家务。

在族中一些人看来,这桩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何况郭沫若在外另组家室,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按照当地习俗,这样的媳妇实在不该分得家产。

郭父对此事颇感为难。一来,张琼华这些年在家中任劳任怨,将他们二老照顾得无微不至。二来,按理说分家产确实该由儿子来继承。思来想去,郭父觉得这事还得问问远在他乡的长子。

就这样,一封家信寄往了上海。信中除了告知郭母离世的消息,还详细说明了家中要分家的打算,以及族中对张琼华的议论。最后,郭父特意问道:"关于你那一份,你看该如何处置?"

这封信在邮差手中辗转数日,终于到了郭沫若手中。看完信后,他提笔写下了回信。这封回信的内容,不仅让族中议论的声音戛然而止,更让张琼华的处境有了转机。

二、包办婚姻的悲剧

1912年春天,乐山郭家热闹非凡。这一年,刚满二十岁的郭沫若到了议亲的年纪。在当时的乐山,郭家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自然要为长子寻一门体面的亲事。

那时的郭沫若刚从成都回到家中。在成都求学的日子里,他接触到了不少新思想,对于传统的包办婚姻颇有微词。可在父母的坚持下,他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女方不能是小脚。"

这个要求在当时的乐山并不容易达到。二十世纪初的四川,缠足之风依然盛行。但郭父郭母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托了几个媒人四处打听。其中一位与郭家交好的亲戚,很快就带来了消息。

"张家的闺女真是个难得的好姑娘,"那位亲戚逢人便说,"不光是大户人家出身,还识文断字,最重要的是天足,从小就没缠过脚。"这番话传到郭父郭母耳中,他们欣喜若狂,立刻让人去订了这门亲事。

六月初六,是郭家定下的吉日。那天一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八抬大轿从张家出发,浩浩荡荡地往郭家去。沿路的街坊邻居都出来看热闹,都说郭家今天要娶个漂亮媳妇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婚事从新娘下轿那一刻起就出了岔子。当轿夫将轿子放稳,新娘伸出脚来时,在场的人都愣住了。那分明是一双三寸金莲,哪里是说好的天足?

这还不是最让人意外的。当晚在洞房中,郭沫若依照礼节掀开新娘的盖头。月光下,新娘的模样与媒人描述的天差地别。这一刻,郭沫若明白自己被骗了。他拂袖而去,独自在厢房过了一夜。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乐山城。有人说这是张家耍的花招,有人说是媒人贪图彩礼故意隐瞒,也有人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姻缘。但无论如何,这场婚事已成定局。

婚后的张琼华,每日按时起床,勤勉地操持家务。她期望通过自己的表现,能够改变这段婚姻的结局。可郭沫若始终无法接受这场充满欺骗的婚事。

结婚仅仅五天后,郭沫若就以求学为由离开了家。他先是去了成都,后来又远赴日本。从此,这对名义上的夫妻,开始了漫长的分离。这一别,就是二十七年。

待到1932年郭母去世,族中议论家产分配时,人们又重提起这段往事。有人说,这样的婚姻本就不该有任何牵连。可郭沫若接到父亲的来信后,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三、张琼华的坚守岁月

在乐山郭家的老宅里,张琼华用二十七年的时光,书写着一个女子的坚守。郭沫若离家后,她便默默承担起了照顾公婆的责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给公婆熬好清粥,再准备他们最爱吃的咸菜和青菜。

在郭家老宅,张琼华不仅是儿媳,更像个女儿。每逢郭母身体不适,她总是守在床前,端茶递水,煎药熬汤。郭父喜欢喝茶,她便精心准备各色茶具,将茶园里采来的新茶,一一尝过后才端给郭父品鉴。

1920年代的乐山,正值文人雅士云集之时。郭家作为当地书香门第,常有文人前来拜访。张琼华虽不擅长吟诗作对,却也能与这些文人谈论些家常。当地有个叫李芳远的老学究,常来郭家做客,每次都要夸赞张琼华:"这位弟妹,不愧是书香门第出身,待客之道讲究得很。"

在乐山城里,张琼华与郭家的几位亲戚也处得融洽。每逢节庆,她总会准备些糕点,让小厮送到亲戚家中。族中有红白喜事,她必定前去帮忙。久而久之,连那些曾经对她有偏见的族人,也渐渐改变了看法。

让乐山城里的人们尤为称道的是,张琼华还热心帮助贫困学子。1925年,当地一个姓王的孩子,因家境贫寒要辍学。张琼华得知后,主动拿出一些积蓄资助这个孩子。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成都的高等学堂,临行前专门来郭家道谢。

郭家的老宅里,还藏着一个特别的房间。那是郭沫若年少时读书的地方。张琼华将这个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郭沫若的课本、习字本都被她小心保管着。墙上挂着一幅郭沫若的画像,那是他在日本求学时寄回来的。

每当有人问起郭沫若,张琼华从不多言。但她总会默默地打开那个房间的门,让来访者看一看这些珍藏的物件。有一次,一位远道而来的文友看到这些,感慨地说:"郭兄在外打拼,家中有嫂子这般照料,实在是福分。"

直到1932年郭母去世,张琼华仍在尽心尽力地料理着郭家的大小事务。当族中为了分家产而争论不休时,她始终保持沉默。她不知道远在他乡的郭沫若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但这二十七年的坚守,早已让她成为了郭家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这一年的深秋,一封从上海寄来的信,让所有人都看到了郭沫若的态度。这位蜚声文坛的作家,用寥寥数语,为这个守护了郭家近三十年的女子,做出了一个公道的决定。

四、郭沫若的愧疚与补偿

1932年深秋,上海的天气已经转凉。郭沫若在收到父亲的来信后,立即提笔写下回信。这封信不长,却字字千钧:"我的那部分由张琼华全权掌管。"这简短的一句话,不仅定下了家产的归属,更表达了他对这段往事的态度。

在写这封信的同时,郭沫若还做了一件事。他给乐山的三叔郭隽贤写了一封私信,请他多多照看张琼华。郭隽贤在族中颇有威望,由他出面,可以避免张琼华日后遭受不必要的非议。

郭隽贤收到信后,立即召集族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将郭沫若的决定告知众人。他还特意提到:"大侄儿虽在外求学为官,但对家中之事并未忘却。张氏这些年照料父母,操持家务,实在难能可贵。"这番话,让那些对张琼华心存偏见的族人,也不好再说什么。

为了确保张琼华能安心生活,郭沫若还托人转交了一封信给老家的管家。信中详细交代了家中产业的情况,包括几间店铺的租金收入、茶园的经营方式等。这些年来,这位管家一直忠心耿耿,现在郭沫若要他继续协助张琼华打理这些产业。

不仅如此,郭沫若还在信中特别提到:"每月收入要按时交给张琼华,不得有误。若遇特殊情况,需先知会张琼华,待她同意后方可处置。"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张琼华的信任,也是对她多年付出的认可。

郭家的几位长辈对这个决定都很赞同。郭父的堂弟郭云卿曾说:"大侄儿这个决定很对。张氏这些年在家中任劳任怨,照顾父母无微不至,理应得到这份认可。"

郭沫若的决定传开后,乐山城里不少人都称赞他明事理。当地一位姓赵的老先生感慨道:"郭家这位公子,虽在外头做了大官,可心里还记挂着家中之事,实在难得。"

这个决定不仅让张琼华在族中的地位得到认可,更让她能够体面地生活下去。从此,郭家的产业由她管理,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虽然郭沫若仍在外地,但通过这种方式,他总算是为这段婚姻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没过多久,郭父又收到了郭沫若的一封信。信中说,他已经安排好上海那边的事务,准备抽空回乡一趟。这个消息让正在为分家事宜忙碌的族人们都松了一口气,毕竟有些事情,还是当面说清楚为好。但谁也没想到,这一趟回乡,竟成了郭沫若与张琼华二十七年来的第一次重逢。

五、一生守候的深情

在得到郭沫若的家产委托后,张琼华的生活依然一如既往的简朴。乐山郭家的老宅里,她仍然过着节俭的日子。每天清晨,她都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衣裳,在院子里照料那些花草。

当地的街坊们时常看到她独自去集市买菜。尽管手中掌管着不少产业,但她从不铺张。一日三餐,除了早上会煎一个荷包蛋,其他时候都是素菜配咸菜。有人劝她该改善些生活,她总是摆摆手说:"这样就很好。"

郭家的几间店铺,在她的管理下经营得井井有条。每月收的租金,她都仔细记在一个厚厚的账本里。族中有人借钱周转,她也总是慷慨相助。乐山城里的人都说:"郭家大房的张氏,是个有德行的。"

1935年春天,郭沫若带着新组建的家庭回到乐山。消息传到老宅时,张琼华立即张罗着收拾客房,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当郭沫若的孩子们围着餐桌吃饭时,她就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那次相见,郭沫若特意去看了自己曾经的书房。看到那些被保管得完好的旧物,他不禁感慨:"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张琼华只是轻轻摇头,继续忙着给孩子们添饭。

之后的岁月里,张琼华依然守在老宅。每逢过年过节,她都会准备一些土特产,托人带给郭沫若一家。虽然这些礼物不算贵重,但都是她亲手挑选的乐山特产:竹笋干、腊肉、山核桃。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宅成了郭家亲属的避难所。每当有族人来投靠,张琼华都会热情接待。她将自己的房间腾出来,自己则搬到厢房住。族中的老人常说:"要不是有张氏在,这个家早就散了。"

到了晚年,张琼华仍然保持着这样的生活节奏。每天早上,她都会去郭沫若曾经的书房擦拭那些旧物。那些泛黄的课本、褪色的照片,见证着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守候。

1960年代,有记者来采访这位默默无闻的女子。面对镜头,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是郭家的人。"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她一生的坚守。这份坚守,不是为了任何回报,而是源于一个传统女子对家的责任。

在她的晚年,郭家的后辈常常来看望她。每当有人问起往事,她总是说:"都过去了。"然后继续忙着照料那些花草,打理着这个她守护了大半生的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