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镜头下,安徽庐江东顾山林场的浓烟翻滚如巨兽,火光吞噬着成片的松柏林。3月25日下午2点26分,一场因祭祀烧纸引发的山火,让这座原本宁静的林场陷入焦灼。700余名救援人员连夜奋战,直升机在空中盘旋洒水,挖掘机轰鸣着开辟隔离带,直到次日中午12点52分,这场持续22小时的山火才被彻底扑灭。
来源:央视新闻
涉事村民宛某或许从未想过,几张燃烧的黄纸竟能点燃整片山林。官方通报显示,宛某未在指定祭祀点位烧纸,火星随风飘入枯草丛,火势瞬间失控。尽管当地设置了水泥砌成的专用祭祀台并安排专人值守,仍有村民心存侥幸——去年清明期间,庐江某乡镇就因类似原因发生过小规模火情,当时仅罚款了事。而这一次,宛某面临的将是刑事追责。
这场火灾暴露出传统祭祀习俗与生态保护的深层矛盾。当无人机拍摄的过火区域画面传遍网络,焦黑的土地与周边葱郁的山林形成刺眼对比。消防专家算了一笔账:扑救山火动用的直升机每小时耗资数万元,900余名救援人员的人力成本更难以估量。而这一切,本可通过一束鲜花或一次云端祭祀避免。
来源:央视新闻
值得关注的是,合肥市在火灾次日立即启动森林火灾四级应急响应。智能监控系统开始24小时扫描林区热源,各村镇入口增设火种收纳箱,连祭祀用品店都被要求张贴防火警示。但这些措施能否拦住执拗的传统?数据显示,近五年我国35%的重大森林火灾起因于祭祀用火,每次灾后总有“文明祭祀”的呼吁,却总在下一个清明周期重演。
来源:合肥发布
当消防员满身烟尘走出火场的照片刷屏时,网友的愤怒与惋惜在评论区交织。有人追问:“烧纸祭祀烧掉的究竟是哀思,还是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更尖锐的质疑指向基层治理——既然知道清明是火灾高发期,为何不能将定点祭祀台配备消防水桶?为何不用追责案例做成警示片在村头循环播放?
这场山火的余烬里,飘散着比焦糊味更沉重的命题:我们该如何在文化传承与生态安全间找到平衡点?当直升机螺旋桨的轰鸣渐渐远去,留给社会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下次点燃纸钱前,是否该先点燃文明祭祀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