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我明明是才子,却被你们说成太监

请陛下称太子 2024-06-18 16:55:28

说起赵高,大部分人都恨他恨得牙咬咬,因为秦朝就是亡在他的手里,但关于他,人们历来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他的太监身份。事实上,他并非是太监,而是一个才子,太监这一层身份是后来别人强加给他的。

为什么说秦亡在赵高的手里

在那个家天下的封建社会,皇帝代表的即是国家,皇帝个人的意愿能够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秦朝命运的转折点在于“沙丘政变”,因为沙丘政变直接将原本的继承者改变,这个原本的继承者就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

原本秦始皇将他册立为太子,但是呢?遗诏还没有发出去,秦始皇就驾崩。而作为秦始皇贴身秘书的赵高瞬间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就在面前。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史记·秦始皇本纪》

由于他专门负责秦始皇的玉玺,改动秦始皇的遗诏对他而言并非什么难事,但在这之前,必须要先搞定两个人,第一个是他理想中的继承者胡亥,第二个是李斯。

为什么胡亥是他理想中的继承者呢?因为他是胡亥的老师,而李斯身为丞相,宦海沉浮多年,倘若长时间见不到秦始皇,是一定会起疑心的,而一旦起了疑心,后果不堪设想。

胡亥肯定能够搞定,毕竟哪里有人经得住皇位的诱惑,但李斯却是一个问题,毕竟他原本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会投向赵高的怀抱呢?因为他想要保住他的权势。

倘若扶苏继位的话,他的这个丞相位置恐怕会被蒙毅替代。

扶苏作为北部边疆的监军,蒙恬作为北部边疆的统帅,一同共事多年,岂是李斯能够比较的?而蒙恬的弟弟蒙毅可丝毫不亚于李斯。

蒙恬是武将,而蒙毅是文臣,他享受到的是什么待遇呢?出行能够与秦始皇坐同一辆车,可以说他和秦始皇就是铁杆哥们。

蒙氏兄弟能够受到秦始皇如此重用,原因很简单,他们家祖孙三代都在为秦国效力,不重用他们重用谁?以扶苏与蒙恬的关系,将来继位重用蒙毅的概率要多大有多大。

尝到权力甜头的李斯,又岂会放弃既得的利益?

李斯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举动已经将秦朝推向灭亡,因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劳民,要不然陈胜、吴广以及刘邦也不会在起义的时候说:“天下苦秦久矣”。

秦朝劳民劳到了什么程度呢?劳到全国人民基本上都参与到了其中。

修长城动用的民力将近百万,而这百万的百姓是要吃饭的,平均一个人就得需要五个人供应,毕竟仅凭长城附近的供应是不可能满足百万百姓的食物来源,吃的粮食都是从其他的地方运过来的,这一动影响到的就是五百万百姓。

而秦始皇可不止修长城,还修阿房宫以及秦始皇陵,这两项工程动用的百姓高达七十万。

修长城直接影响到五百万百姓,修阿房宫、秦始皇陵又直接影响到三百五十万百姓,这就已经是将近千万百姓。

而北方的三十万守军以及南方的五十万守军,总计八十万大军,直接影响到的百姓与修长城直接影响到的百姓不相上下,总共加起来的话,已经高达一千五百万左右。

当时秦朝大部分都是五口之家,而当时秦朝的总人口仅仅只是在四千万左右,这一千五百万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秦朝的百姓每一户都参加到了秦朝的劳动当中,对于民力的使用,秦朝已经动用到极限。

“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埋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史记·蒙恬列传》

倘若秦朝的第二代皇帝将秦始皇时期的政治扭转过来,实行仁政,那么秦朝未必会灭亡。

但是胡亥由于篡位心虚,为了彰显自己是正统,依旧沿用秦始皇的那一套政策,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倘若是扶苏继位,这种情况将会发生改变,因为扶苏当初就是因为上书指出秦始皇的暴政,引起秦始皇的不满,才落得个到北部边疆监军的下场。

背叛秦始皇的李斯不但纵容赵高赐死扶苏,还眼睁睁地看着蒙氏兄弟双双遇害,殊不知他就是赵高第三个目标。

其实只要细想,就能够明白赵高将矛头对准李欺并不意外,毕竟他连秦始皇的遗诏都敢篡改,足以看出他的内心坚韧到什么程度,又恐怖到什么程度。

李斯作为丞相明显已经阻碍到他发展的步伐,不除掉李斯,他寝食难安。

相对于李斯,他有着天然的优势,第一、上面已经提到过他是胡亥的老师;第二、他是奸臣,胡亥是昏主。

可悲的李斯终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被赵高扣上一个谋反的罪名株连三族。

随着李斯的死,赵高代替了他,但是赵高可不甘愿只做一个丞相,当既上演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指鹿为马”事件。

赵高将一只鹿拉到朝廷上说是马,但凡说是鹿的官员,要么降职,要么处死,而说是马的官员,要么升职,要么赏赐金银。此举的目的是什么呢?实验他是否有权威。

通过指鹿为马,赵高已经掌握了朝政,而此时秦国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因为陈胜、吴广已经在造反。

而面对来报的使者,胡亥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呢?一律下到监狱里。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他不相信有人敢造反,直到造反的大军攻破函谷关,他才意识到大事不好。

而赵高在这期间在做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做,这也正常,毕竟他就是一个奸臣,难不成还指望他拯救国家不成?

但由于他身为丞相,责任是一定要担的,不过他却不想担,直接发动政变,除掉胡亥。

而在这期间,秦朝最后的救命稻草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这二十万秦军已经是秦朝最后的家底,随着这二十万秦军的丧失,既代表着秦朝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

章邯为什么要投降呢?因为赵高,他倘若打了败仗,必死无疑,而倘若打了胜仗,以赵高的作风,岂会放过他?往前走是死,往后走也是死,倒不如干脆直接投降。

“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以一人之力贯彻秦朝整个灭亡的历史,从古至今,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被污蔑

现如今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赵高是太监,因为不但影视作品基本上赵高都是以太监的身份出现,就连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的人也将赵高定义为太监,其中就有乾隆。

乾隆曾一度将皇宫里太监的姓改成秦、赵、高,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不能重蹈秦的覆辙。

正是因为各种信息的影响,才导致人们对赵高的身份发生误判。

其实只要仔细看《史记》就能够发现,司马迁从未说过赵高是太监,因为关于赵高的“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都没有说过赵高是太监,相反还透露出赵高不是太监的各种证据。

首先、赵高是有女儿的,他的女婿就是发动望夷宫政变杀掉胡亥的阎乐,试想一下,赵高要是太监的话,岂会有女儿?

其次、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在秦之前又或者在秦之后,什么时候有过太监当老师的例子?毕竟太监是什么角色大家心里都清楚,交给太监教导,还不如交给大街上的混混教导。

最后、在赵高之后,威风的太监数不胜数,但何曾有过太监当丞相的例子?

既然如此,为什么赵高会演变成太监呢?

众所周知,太监还有另一个称呼,那就是宦官,而《史记》明确记载赵高是宦人,而是宦人就有宦藉,这也就导致人们将他认定为太监。

“夫高,故宦人也。”——《史记·李斯列传》

但根据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来看,宦人指的是在皇宫里任职的人,而宦藉指的是出入宫所用的证件,类似于现在的门卡。

史料的缺失只是其一,还有其二。

这个其二就是太监在历朝历代的亡国史上都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东汉的灭亡与太监有一定的关系;唐朝的灭亡与太监也有一定的关系;明朝的灭亡与太监也有一定的关系;清朝的灭亡虽然与太监没有关系,但是李莲英或多或少对当时的朝政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他不能够像他的先辈一样亲自上阵掌握朝政,但是却能够影响到最高统治者慈禧。

正是因为太监向来都是恶劣的存在,这才直接导致赵高是太监的传闻经过一朝又一朝的传播,逐渐变成大家公认的事情。

年少有为

赵高担任的第一个官职是尚书卒吏。要知道,尚书卒吏可是专门负责秦始皇文书工作的工作人员,他赵高凭什么呢?

要知道,赵高的父母全部都是在隐宫里工作的工作人员,而隐宫是什么地方呢?是专门安置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地方。

为什么还要给刑满释放人员安排工作呢?因为当时的刑不同于现在的刑,现在的刑就是关在牢里,而当时的个别刑则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摧残,就比如割掉鼻子之类的。

而一旦受了刑罚,到社会上一走,别人就知道你受过刑罚,自然就不敢用,因此要给他们安排一份工作,以免他们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赵高的母亲就是其中的一员。

而赵高的父亲虽然也在隐宫工作,但却不同于赵高的母亲,他是属于隐宫领导阶层的文法书吏。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史记·蒙恬列传》

通过赵高父母的出身可以看出,赵高不可能是靠父母,靠的只能是自己,事实也是如此。

由于赵高的父亲是文法书吏,他走的也是文法书吏这一条路。

当然,走这一条路还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秦朝以法家治国,文法书吏在当时是最令人敬佩的存在。

秦国的文法书吏分别有三次考试,第一次的考试合格即可以成为赵高父亲那样的文法书吏。

第二次的考试合格则可以成为知县身边的秘书,但这有一个代价,倘若是最差的话即被淘汰出局,连原来的文法书吏身份都得丢失。

而第三次考试只选拔出最优秀的一位,其他的则全部原地踏步,这最优秀的一位即可以成为尚书卒吏,而赵高就是这最优秀的一位。

要知道,当时赵高面对的可是全国的选手,能够在全国的选手里脱颖而出,足以看出他的文法造诣有多高,倘若当时是科举制度的话,他就是妥妥的状元。

要知道,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文字的时候,总共发布三本课本,这其中一本课本《爱厉篇》就是由赵高著作而成,可见他的本事不但连当时的考官认同,就连秦始皇也认同。

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相当的重视他,不但给了他中车府令的职位,还给了他行符玺事的职位。

要知道,这两个职位都是贴在秦始皇的身边的,中车府令既是专门负责秦始皇专列的官员,而行符玺事则更为重要,负责管理秦朝发兵的兵符以及代表皇权的玉玺。

不过秦始皇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对赵高如此信任,到头来赵高竟然卖了他。

历史上类似于赵高是太监这种谎言肯定不止一例,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点,那就是“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现如今看到的历史,不是原来的历史,而是经过修缮改动的历史,为什么要修缮改动呢?因为他们要将他们喜欢的东西添加进去。

而要想了解真实的历史,就必须要将这层添加进去的东西去除掉,明朝的胡惟庸案件也算得上是一个例子。

胡惟庸明明没有造反,但是朱元璋为了摧毁丞相制度以及屠杀功臣,硬是给他安排了一个造反的罪名,还明确的记载在明朝的官修史里面。

0 阅读:41

请陛下称太子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