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绮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学院的专职副院长。她曾是麻醉科的一名临床医生,从20年前开始,她就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医学教育。

几年前,她开始教授一堂名为《医学沟通艺术》的课程。
她坚定地认为,医生和患者之间是不应该存在矛盾和冲突的。

因为医患的目标都是战胜疾病,消除疼痛,恢复健康。
之所以存在各种各样尖锐的医患矛盾,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医生和患者沟通存在对不齐颗粒度的问题。
可能在一些医生看来,患者听从医嘱,不配合治疗,就是在制造矛盾。

而在患者看来,我从网上查的或者其它渠道了解到的治疗方法可以更经济实惠,更简单无痛,我为什么还要听你的医嘱?
这种叫做“乔哈里窗”的现象就是说所有人都知道的问题,很容易就能达成共识。
可如果是存在认知和信息上的误差医生知道,但患者不相信,不知道,这就会产生出矛盾。

很多医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带有一种优越感,有可能会有傲慢的举动。
《医学沟通艺术课》就是要让医生卸下自己的高傲,用平等友善的态度去与患者交流。
为此,陈医生除了理论授课,还一直在积极推动模拟教学的工作。

让医生和患者角色互换,让医生去切实感受患者求医时的那种焦虑、紧张、迷茫的心情与状态。
当年,陈医生因为在一次手术即将结束时情不自禁的欢呼了一声就遭到患者的投诉。

事后她回想起来感觉自己的确做错了。
她只把这台手术看作是了一项工作,忽视了患者是有思想、有想法、有情绪的人。
患者希望得到医生更多的尊重和安慰。

陈医生从那时开始就专注于做医患沟通交流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陈医生认为,语言跟手术和药物一样,都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语言甚至会更重要,因为任何治疗的前提都是需要良好的沟通,都需要医患之间相互信任与理解。
医患的目标是一致的,患者看医院看病,不可能是为了制造矛盾来的。
医生和患者都希望解决疾病消除痛苦,医患本来就应该是对抗病魔同一个战线里并肩作战的战友。

与此同时,患者也应该放下过度保护自己的“盾”,不用挑战性、攻击性的言语去对抗医生的权威,可以使用求知性的言语,让医生给出最有效、最可行的治疗方案。
患者很容易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保持本能的抵触心理,谁也不想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积蓄和情感都荒废在漫长的治疗岁月里,可如果从一开始就不信任自己的主治医生,那如何才能药到病除?

也许现实生活里永远不可能彻底消除医患矛盾,但学会有效的沟通,就能减少许多不利于治病救人的矛盾与阻碍,也许就可以提高治愈的成功率和效率,这才是最实际的结果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