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关于他的描写有很多,有人说他是铁血帝王,一生戎马,五征漠北。他杀伐果断,雄才大略,却在立储这件事上,展现出令人意外的“柔情”。
他最器重的二儿子朱高煦,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甚至曾得到他立储的承诺。而长子朱高炽,体态臃肿性格懦弱,完全不符合朱棣对继承人的期待。然而,最终继承大统的却是朱高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答案指向一个人——朱棣的皇孙朱瞻基。
永乐二十二年,寒冷的冬天,漠北的荒原上刮着刺骨的冷风,一切都被无情地摧残着。年老的朱棣躺在摇晃的御辇里,每一下呼吸都显得非常吃力,仿佛沉重的叹息。
他第五次率军北征,本想再次展示大明王朝的强大军力,没想到这次出征成了他军事生涯的终点。病痛让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他的思绪总会回到很多年前做过的一个梦。梦里他的父皇朱元璋庄重地将象征皇权的大圭交到他手中,并预言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这句话像神明指示一般,牢牢印在他的脑海里,影响着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决定,特别是在选择皇位继承人这个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上。
现在,他决定将大明王朝的未来交给深爱的皇孙朱瞻基,这不仅是祖辈对孙辈的疼爱之情。更是一场周密安排的权力交接试验的最后验证,他希望这次选择能为国家带来长久的稳定和繁荣。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朱棣那时还是镇守北平的燕王。他的侄子朱允炆当了皇帝,为了掌握大权,开始大力削弱各藩王的势力。周王、齐王、湘王等几位藩王接连被废黜,甚至被迫自杀,燕王府的处境十分危险,像是悬在悬崖边上的鸡蛋。
为了保全自己,朱棣只能隐藏实力,假装糊涂,甚至对外宣称自己病重,以此来迷惑朱允炆,暗中积攒实力。与此同时,反抗朝廷的想法在他心里渐渐产生,只是还缺少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就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刻,朱瞻基出生了。朱棣还做了个奇异的梦,梦见一个巨大的玉圭进入他的身体,这个梦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这个梦与皇孙的诞生如此同步,无疑让焦躁的朱棣感到宽慰,好像命运在暗中指引,上天也认可了他。在朱棣看来,这不只是个梦,更是一个信号,暗示他最终会成功。朱瞻基的出生,成为他发动“靖难之役”的精神力量。皇孙出生后不到半年,朱棣果断举起反旗,历经四年苦战,最终攻占南京,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他深信,朱瞻基的到来与他的最终胜利紧密相连。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然而,立谁当太子,成了让他头疼的问题。大儿子朱高炽性情仁厚,熟读儒家经典,适合做个守成的皇帝,但他性格软弱,身体肥胖,这让靠武力夺天下的朱棣很不满意,甚至嫌弃他不会骑马。
二儿子朱高煦勇猛善战,多次在战场上救过朱棣的命,朱棣也曾答应过立他为太子。但是,朱高煦有勇无谋,缺乏政治头脑,难以担当大任。
面对这两个各有千秋的儿子,朱棣犹豫不决,太子之位一直空着。期间,朱棣把年幼的皇孙朱瞻基带在身边,让徐皇后亲自抚养教育,可见他对这个孙子的重视。朝廷大臣也分成了两派,文臣们大多支持朱高炽这个嫡长子,武将们则更看好战功赫赫的朱高煦。
朱棣当时拿不定主意立谁为太子。解缙一句“好圣孙”提醒了他。朱棣想到,如果立朱高煦,他最疼爱的孙子朱瞻基就没机会当皇帝了。
为了朱瞻基,朱棣最后选了朱高炽。这不代表朱棣完全认可朱高炽,而是他为了朱瞻基,精心策划的一步。
一场为子孙后代考虑的权力安排,就此展开。确定朱高炽太子的地位后,朱棣对他的要求仍然非常严格,经常训斥,甚至因为朱高炽的过失而惩罚东宫的官员,导致很多人被关进监狱。
但他对孙子朱瞻基却极度喜爱,尽心尽力地培养他。朱棣专门请来靖难功臣、学问渊博的姚广孝担任朱瞻基的老师,给予他最好的帝王教育。
朱瞻基九岁时就按照储君的规格开始学习,内容包括经史子集以及如何治理国家。朱棣还经常带着朱瞻基一起讨论政事,让他参与朝廷会议,了解处理国家大事的方法,从而培养他的政治判断能力。
永乐九年,朱棣亲自带兵北征,让朱高炽留在南京处理政务,却特别安排朱瞻基留在北京,让他也参与政务处理,同时安排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夏原吉在一旁协助。
朱棣让朱瞻基处理政务,表面上是锻炼他的能力,实际上是为了提高他的声望,为将来他顺利继承皇位做准备。 朱棣第二年就正式立了年仅十二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打破了之前太子在世不立皇太孙的惯例。
为了让朱瞻基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朱棣特意挑选一批年轻人组建了“幼军”,让朱瞻基亲自训练指挥。这支军队不仅是朱瞻基的军事训练基地,还将成为他日后最忠诚可靠的武装力量,保护他稳固皇位。
永乐十二年,朱棣再次北征,这次他带着朱瞻基去了真正的战场,让他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学习指挥军队的方法,积累实战经验,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统帅打下基础。
朱棣对孙子朱瞻基特别喜爱,不仅用心教育培养,连生活细节都照顾到。有时即使迁怒于大臣,也会考虑朱瞻基的感受。
永乐十八年,朱棣不顾大臣反对,执意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第二年,紫禁城三大殿失火,大臣们纷纷上奏,说这是上天不满迁都,希望迁回南京。
朱棣非常生气,惩罚了一批建议迁都回南京的大臣。然而,邹缉是个例外,他不仅第一个公开反对迁都,还详细列举了北京作为都城的七个缺点,措辞强硬,态度坚决,但却并未受到严厉处罚。
邹缉按理说应该受到严厉惩罚,结果却升了官。他从詹事府正六品的左中允升为正五品的右庶子,还兼任翰林侍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邹缉是朱瞻基的心腹,长期辅佐朱瞻基,深受朱瞻基的信任和器重。
即使是十分生气愤怒的朱棣,也考虑到皇太孙朱瞻基的面子,没有处罚邹缉。这件事充分说明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之深。朱棣把朱瞻基看作自己理想的接班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成为像自己一样,甚至更优秀的君主,带领大明王朝走向繁荣昌盛。
后世乱说而已 首先朱高炽是朱棣的亲儿子,朱棣可能会偏爱老二,但是不可能嫌弃老大,你见过哪个父亲会嫌弃自己的儿子 其次朱高炽是嫡长子,古训立嫡立长,朱棣本身就是造反出身,史书不可能记载他为顺位继承,所以他五征漠北,主导永乐大典和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名声,减少造反的影响,在老大无过错的情况下,他怎么可能立老二为太子,后来立朱瞻基为皇太孙就可以证明,都说朱棣有多喜欢朱瞻基,问题是如果他厌弃朱高炽,就不太可能有多喜欢朱瞻基,有句话叫爱屋及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