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家的路上

爱新觉罗海青 2024-12-13 17:50:38

文:金铁勇

离家一晃六十余载,直至今日,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家”?父母在的时候家的概念似乎比较清晰,因为俗话说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甚至自己娶妻生子也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家,于是家的概念就定格了,家就是父母所在的地方。直到一天父母忽然离世,忽然间觉得家似乎离我那么遥远,回家的路让我茫然,我在想如今儿女把我这视为家,可我的家又在哪儿……?

当我想起家的时候,总是坐在窗前默默的沉思,追思父母的恩情的同时也回忆父母的教诲,久而久之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地认识。任何事情都是有“根”的,家也不例外。就像父亲说的,一个人做事要有根!父亲说的“根”就是辩证法所说的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我们共产党人做事的根就是“实事求是”,发展“生产力”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而家的根也不是仅仅以一对夫妻形式上的存在。社会、族群、乃至宗教存在也是如此。在中国有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才组成了华夏,有生生不息的宗教文化才有旺盛的香火,为民族自由、解放、强大而英勇无畏的人才称为英雄,由此可见没有国家的兴旺,哪有小家的兴替,没有民族的崛起,何谈家族乃至个人的荣耀,因此有国才有家,家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是国家的一部分。

沿着这条思想脉络,我开始寻找回家的路。寻家之路从民族考证开始,记不清是什么时候需要填写个人履历表在民族一栏不知怎么填写,问了父亲才知道自己是满族,只知道满族是少数民族之一,其他就一无所知。岁月无痕记忆常新,不知不觉人生走过了一个甲子,经历了社会动荡,生活苦难,人生追求,事业打拼,荣归故里,最终发现所有这一切均成过眼烟云,唯有不变的是个人履历表中我的民族身份依然是满族。

顺着履历表中“满族”寻找“家”,记忆最深的是父亲告诉我本姓爱新觉罗,是因社会变革改为金姓,现在认识到爱新觉罗就是我家的根,为了弄清根的源头,我开始了新的“长征”。开始留意关于满族的一些史料和故事,掌握康乾盛世和清朝衰败的一些皮毛故事,回忆父亲说过家里曾有一部《爱新觉罗宗谱》,可惜文革期间被伯父烧毁。如今靠皮毛东西真的无法解开历史的面纱,越想走捷径越为文革的浩劫而深感无奈,把“长征”精神用在我寻找回家的路,坚信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河,我把平时积累的知识信息通过阅读各类书刊去比较核对,通过查阅满族历史人物寻找蛛丝马迹,把改革开放后恢复的满族自治区域内几大满姓作为依据寻找踪迹,一次次游览清朝名胜古迹感受历史的厚重,一回回与同族人交流体验满族风情,满族的根视乎就在我眼前。

一个民族的兴替、生生不息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满族有自己的图腾,有自己的精神宗庙,有自己的文化信仰,当你了解仙女下凡为满族孕育了祖先,当你知道烽火连天的岁月一群乌鸦护佑祖先免遭杀害的故事,当你看到身处火海是黄狗打湿了草地救主于险境,这些看似传说故事,可在民间至今还有满族人不吃狗肉的习俗,供奉雀鸟的习俗,彪炳史册的萨尔浒战役是满族人创造的以少胜多的军事历史,皇太极带领八旗大军智取袁崇焕,攻克重兵把守的天下第一关,推翻大明朝的腐朽统治,康熙大帝率领八旗大军打败沙俄侵略者,迫其签订《尼布楚条约》强势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人生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伟大民族里的一份子,难道不值得骄傲吗?回答是肯定的。当我回到赫图阿拉城,来到苏子河畔,仰望永陵,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感慨地吟唱:

“苏子河畔起皇城,

启运之地显神灵。

八旗子弟旌旗奋,

引马高歌大业兴。

万里山河独一帜,

前赴后继筑长城。”

满族人与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早已载入人类历史。

在回家的路上,我好像有了一次不平凡的经历,即看到了童话世界的标新立异,也看到了烽火连天战争岁月,感悟最深的还是先祖的遗训:“生人胜于杀人,与人胜于取人”,其中的含义看似粗放,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好像一盏明灯领航前行。但是我的根在何方,我的家在何方?难道仅凭借父亲的只言片语就确定我是满族,是爱新觉罗氏,我的祖先到底是哪位?

这次我回家的夙愿梦幻般的实现了,在一次我与宗长爱新觉罗毓峰偶然相遇,让我喜出望外,在老人家的引领下我与宗亲海青夫妇在省城相聚,宗亲相见无需寒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海青毫无保留打开他们夫妇为之奋斗十载而整理成卷的爱新觉罗宗谱网,在宗谱网上我查到了我爷爷的名字,往上追溯一代代清晰可见。望着家谱上一个个名字,他们都是我的列祖列宗,他们都在微笑看着我,向我张开双臂,欢迎我回家!我终于找到了根,找到了家!我热泪盈眶,沉浸在家族的历史长河中,此时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喜悦在内心涌动,有一种归宿感、荣誉感在内心涌动。在宗亲海青这里让我看到了爱新觉罗家族星光璀璨,也让我找到了人生的起点,找到根,此生再也无遗憾。

经查找确认的金铁勇家族世系表

爱新觉罗宗谱网

2024年12月12日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