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被唐高祖李渊封为皇太子,并且已经实际掌握大权,看似不是皇帝其实就是真正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他不等父亲李渊自然老死,再顺理成章继位,反而是在两个月以后便逼迫父亲李渊“主动”禅位给自己,按理说李世民这样一个重视名声的人,不会吃相这么难看,但他偏偏就这样做了,背后有什么隐情吗?
其实最大原因不是李世民着急,而是本质上是中国古代没有虚君生存的土壤,皇位代表着最大的合法性,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代表的意义太大了,所以唐高祖李渊只要一天在皇帝位置上,就一天有翻盘的可能,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一天无法彻底定性,甚至等到李渊翻盘以后,大概率会定义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谋反叛乱,会以此将他处死。
而且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将士们也是急于分享胜利果实,就等着李世民的上限从秦王进阶为皇帝,那样他们的上限就会起码飞跃一个大阶级。
而且这里还有一大关键,李渊并非唯唯诺诺之人,并非是软弱无能的傀儡皇帝,他再怎么说也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虽然在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之中不够看,但也不是一般人,他这个人还比较厚黑,对于深深威胁到自己的开国第一功臣之李世民,他的方式不是直接杀,毕竟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嫡次子,而是扶持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来打压李世民。
最后使得李世民陷入绝境,因此孤注一掷的发动玄武门之变,目标看似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实则这二人并非最大目标,最大的目标是宫中的皇帝李渊,因此当时诡异的是,宫外杀的血流成河,宫内的李渊不在大殿,也不出去指挥禁军,反而是泛舟于海池,这是很不正常的,说明李世民早已提前安排人进宫控制李渊,因此他跑到了舟上躲避。
等到李世民派杀死齐王李元吉的尉迟恭杀气腾腾进宫“护驾”李渊,实际上就是下最后通牒,借尉迟恭之口说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发动叛乱,还好被英明神武的秦王李世民斩杀了,意思已经很明显,如果你李渊再不配合,反正已经杀死了太子和齐王,也不差杀一个皇帝了,到时候就说太子和齐王干掉了皇帝,秦王又干掉了他们,不管天下人信不信,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了,因此李渊只能妥协,所以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李渊阴沟里翻船之下的结果。
不是李世民来一个“斩首行动”,在李渊猝不及防之下发动玄武门之变,控制住李渊,那李渊身为开国皇帝,还是大把忠于自己的文臣武将,还是可以调动全国资源的,如果不念亲情,不念李世民的功劳,不讲武德非要直接杀李世民,李世民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所以玄武门之变以后,虽然李世民已经控制住了李渊,可以借用李渊的名义实际上控制朝廷,但只要李渊一天在皇帝位置上,就一天有号令天下的能量,只要李世民稍微一疏忽,李渊搞一个衣带诏,那真有武将来勤王,届时很可能会满盘皆输。
甚至不用李渊做什么,地方上有野心的武将,会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指责李世民架空皇帝,是大不孝大不忠,进而发动叛乱,到时候再有其他武将响应,天下可就要乱成一锅粥了。
所以李世民不会等,也不能等,哪怕吃相难看,他也要必须要登上皇位,成为了皇帝,他就是新的最大合法性的代表,他就是皇权,皇权就是他,他将无懈可击,至于旧的最大合法性的代表之李渊,则是成为过去式,虽然身为太上皇,依旧有号召力,但比之身在皇帝位置上差太远了,这样李世民才算是真正的高枕无忧。
来再说说为什么说中国古代不存在虚君生存的土壤?
这点可以参考日本天皇的万世一系,之所以可以做到万世一系,有个关键原因是日本有幕府存在,幕府将军就是最高掌权者,掌握着实权,天皇则是如同吉祥物一般,只是具有象征意义,但也避免了被废的局面。
再从本质上来说,日本的幕府时代,换个视角来看,独特的环境是容许虚君存在的,天皇与皇权是实际上分开的,皇权实际上是由幕府将军掌握的,不是非要成为天皇才可以长久霸占皇权,建立自成一系的幕府,成立实际上的中央朝廷,便可以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掌权者,并且具有延续性。
而在中国古代,皇位和皇权是分不开的,不在皇位上,即使可以窃取皇权,但是不进一步成为皇帝的话,死后很容易被清算,最多再延续一代,不可能连续几代传承下去都是权倾朝野的权臣,然后再一直架空皇帝,不具有延续性。
以常见的权臣来说,即使权臣可以窃取皇权,但只要皇帝还在位,哪怕是没有功绩没有作为的傀儡皇帝,在儒家思想熏陶下,也有大臣忠于皇帝,更有不得志的野心家想通过帮助皇帝亲政成功来获得巨大回报,面对这样巨大的潜在威胁,权臣只要稍有松懈,便很可能被反杀,所以权臣掌握大权以后,往往下一步就是谋朝篡位,要做到皇位与皇权都集于一身,成为新的皇帝,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潜在的威胁。
从这个角度来看,曹丕篡汉在中国古代史上可谓是意义非凡,当时两汉已经统治中国四百余年,天下人都认为只有刘氏皇族才可以当皇帝,像曹操统一了北方,因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汉臣身份是其权力的合法来源之一,加上忌惮忠于汉室的力量,还有诸如没有统一天下等各种原因,所以也是没有敢改朝换代,本来也有一定可能发展出虚君模式。
但曹丕继承父亲曹操的基业以后,因为没有曹操的威望,没有曹操对朝廷的掌控力,所以需要通过自己称帝加强权力,扩大权力蛋糕来拉拢各方,再加上其他原因,因此曹丕并没有继续维持大汉天子虚居于上,曹氏权臣于下实掌大权的模式,也没有建立类似于幕府的模式,而是急匆匆的篡位,集皇权和皇位于一身,也是使得皇位与皇权是进一步难以分离,因此自此以后,中国古代不存在虚君生存的土壤,权臣窃取了皇权,如果不登上皇帝位置,往往只能维持一时,不能长久延续下去。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