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象,一个8岁的孩子会患上抑郁症。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作业渐渐多了,但远说不上压力大。
怎么就得了抑郁症呢?
在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中,一个妈妈讲述了他们家的故事:
她生了一对双胞胎,哥哥过敏严重,弟弟8岁时患上了抑郁症,多次闹着跳楼自杀,还用铅笔扎自己的腿……
如今孩子们10岁,上四年级,弟弟不想上学,已经停学两个月了。
只是听着就让人焦心,他们家到底怎么了?
高需求的弟弟,被迫懂事的哥哥
张珍(化名)没想到,在上学这件事儿上,双胞胎兄弟俩自幼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上幼儿园的时候,张珍每天叫孩子们起床。
叫哥哥时只需要喊一声:“儿子,上幼儿园了。”
哥哥答:“好嘞,妈妈。”
帮他穿上衣服,他就去上学了。一切都是很自然的顺理成章的模样。
但到了弟弟这里,就是完全相反的场面。
每天给弟弟穿衣服都是一场战争。
妈妈薅他起来,他又躺下,嘴里反复念叨“我不去,我不要……”
好容易拉过来穿上衣服,他又跑到床另一边,打滚哭嚎着。
费了好大一番劲儿,终于给他穿上衣服,他又闹着不出门。
那时候,他们家里有个阿姨帮忙,弟弟要阿姨背着才能出门,妈妈在后面跟着,背着书包一路哄着,才能将他送到学校。
进入幼儿园后,弟弟将衣服脱了,乱扔到地上,是哥哥一件一件帮他捡起来叠好、放好。
哥哥会照顾弟弟,是他本心自愿的吗?
他明明和弟弟一样大,只是早出生几分钟,就要承担照顾的责任。父母日常生活中都会说,让他看好弟弟。
和家人一起出门时,弟弟会乱跑,脱离队伍时,哥哥会主动去追。
妈妈很欣慰,以为他会主动照顾弟弟。
问他为什么去追,哥哥却回答:“如果我不追的话,你会批评我。你会说我,为什么没看好弟弟。”
生病的哥哥,抑郁的弟弟
双胞胎兄弟俩,日常是由姥姥、姥爷帮忙照顾的。爸爸妈妈都很忙,人到中年,大家其实都很理解这种状态。
上了小学后,弟弟的成绩比较好,比哥哥好。
老师们也很喜欢弟弟,说他是个学习的好材料,很善良,遇见不会的事情会主动去问老师,还愿意帮助小朋友。
但是弟弟不开心,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玩。妈妈问他为什么不太合群的样子,他说:“我觉得他们都很幼稚。”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弟弟查出了中度抑郁症,是在当地医院做的检查。妈妈想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她考虑过是隔代养育的问题,于是决定自己多带孩子。
但没多久,哥哥也病倒了。
哥哥有严重的过敏,伴随着哮喘。
三年级时,哥哥过敏复发。妈妈带他去医院看病,用了一个月的药都止不住,有时会咳嗽到吐,吃不了饭。
有三个月的时间,哥哥没有去上学,在家养病。
哥哥没有去上学,先崩溃的是弟弟。
当时弟弟自己上学,每天回来都会哭,特别有情绪,觉得做什么都很难。
妈妈觉得可能是少了一个伴,对弟弟打击很大。
后来,哥哥也崩溃了。
他痛哭流涕地对妈妈说:“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弟弟?我不想要这样的弟弟!”
再后来,弟弟开始闹自杀。
第一次说要跳楼时,是他跟姥姥、姥爷和哥哥在一起,父母不在身边。
爸爸当时给孩子们视频,让弟弟写作业和学习,弟弟情绪就上来了。
妈妈忙电话安抚他,说:“你要是压力特别大的话,就先别写了。做的规划,如果觉得完成不了,就先不写。”
之后,弟弟出现过很多次要跳楼的行为,不过最后都下来了。
有时他会拿铅笔扎腿,最激烈的是想要拿刀自杀。
弟弟总是说,干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没有趣。
他不想上学,已经停学两个月了。在家养了很多植物和宠物,还整日玩电子游戏,妈妈也不太敢管。
日子一天天地过着,哥哥的状态也似乎有些问题。
哥哥总想让弟弟死,曾对家人说“我就想让他死”,也直接跟弟弟说“你死了我会更好”。
医生曾建议将两个孩子分开,妈妈考虑过,但没敢给孩子说。
她听见哥哥对别人说:“现在爸爸妈妈想尽一切办法,每周都去北京帮弟弟。”
哥哥可能觉得父母对他的关注少了。这时如果再提出分开,不知道哥哥会怎样,妈妈怕他也出问题。
家庭雕塑,家庭治疗术
妈妈发现孩子们出问题后,开始努力自己带。但孩子生病后,又回归到姥姥、姥爷帮忙带的状态。
她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去年,她参加了精神科医生林红的家庭工作坊,想要寻求帮助。
她倒不是想让孩子尽快上学,而是想明白,怎么和抑郁的孩子相处,而不是点燃他的怒火。她也想知道怎么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让他知道生命很可贵,不要轻易去死。
妈妈其实已经能接受弟弟不上学,但是想要让他恢复社会功能,学会快乐,学会珍惜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家庭工作坊爸爸也去了,但全程以妈妈沟通为主。
为了帮助这个妈妈理解自己的家庭状态,林红医生邀请现场参与者共同完成一次”家庭雕塑”。
所谓“家庭雕塑”,是一种家庭治疗技术,用雕塑来代表家里的人,再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权力斗争情况,能够以更直观的形式来理解每个人的喜怒哀愁和困境。
妈妈在现场共邀请了9个人。
6个人分别代表哥哥、弟弟、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另外3个人代表哥哥的过敏、弟弟的自杀以及弟弟的宠物。
妈妈根据直觉在现场挑选观众,并依据她对家庭的感受,安排他们的站位。
之后,被选中的观众沉浸角色60秒,之后他们不再代表自己,而是角色。
现实中的妈妈和爸爸,可以向角色问话,了解他们的想法。
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理解每个人的困境
现实中的妈妈,问雕塑角色“弟弟”:“你为什么想死呢?生活不美好吗?”
雕塑角色回答:“好像没什么开心的事情吧。哪里美好?”
“弟弟”说他感觉很局促,他不喜欢被这么多人围着。他的身边,距离特别近的有宠物、自杀、妈妈、哥哥。
现实中的爸爸问“弟弟”:“现在对学习,还有没有想法?”
“弟弟”直接回答:“那没什么想法。”
妈妈问“哥哥”:“哥哥为什么觉得弟弟死了会更好呢?”
雕塑角色“哥哥”回答:“因为我感觉他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他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他是陪伴我最多的人,也是带给我烦恼最多的人。有很多场景,我希望回忆的时候没有他,只有我,我想有只属于我自己的记忆。”
爸爸问:“你想和弟弟分开吗?就是不在一个空间内学习生活?”
“哥哥”回答:“我现在有这个想法。但是如果弟弟因为这件事情出了事情,我其实会内疚。所以我很矛盾。”
哥哥的雕塑角色还说:“弟弟身边角色比我多,我一直在关心我身边的角色,就是过敏。如果没有它(过敏),我就是整个场景里最边缘的了。我离所有人的距离都是最远的。”
扮演“过敏”的雕塑角色回应说:“沉浸角色的时间里,我的右手一直抓着我的衣角,越抓越用力。我能感觉到我的呼吸越来越长,我很愤怒,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病毒,我身上有很多刺。这个刺能扎到他,将他扎疼,但是能帮他抢夺到那些关心和爱。不管是父母的爱,还是医生护士的爱,我都想死死抓住。”
妈妈又问“姥姥”的感受。
“姥姥”说:“所有人都站在我的对面,所有人都会受我一些照顾,但所有人感情上都不太认可我。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这么大年纪了,你们大人小孩都不听说。”
妈妈问:“你觉得你的理念是对的吗?”
姥姥答:“我不对,我也把你养这么大了。”
妈妈若有所思,雕塑角色的说法,和现实中姥姥的说法是一样的。
妈妈又问“姥爷”的感受。
姥爷觉得自己是旁观者,没法、也不想进一步帮忙,如果站进去的话,可能反而更乱。
妈妈问姥爷:“你对我有什么特别不满意的吗?”
姥爷说:“这也不能怨你……”
从角色占位上来说,雕塑“爸爸”站的位置有些偏远。
雕塑角色“爸爸”说,自己30秒以后浑身起鸡皮疙瘩,后背发紧。
他感觉自己的作用应该是给妻子支持。但以他的站位,他给妻子的支持又距离孩子太远了。
他最紧张的是,没有人给他支持。
现实中的爸爸问雕塑“爸爸”:“作为父亲,你有什么心理或期望?”
角色“爸爸”答:“我现在感受最大的是孩子身上最大的威胁,疾病的威胁和自杀的威胁。其他问题,现在不在我视线范围之内。”
通过这段问话能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爸爸,一直很焦虑孩子的学业。
扮演妈妈的角色说,自己心慌胸闷,她想两个都拉住,但哪个状况更多,她会更关注哪个。
她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一个都不想丢,但是她没有三头六臂,她要考虑所有人的感受,压力很大。
她想尽一切办法把所有东西弄好,但她也是一个人,她能力有限的时候,也会崩溃。妈妈希望爸爸能和她一起,离孩子更近一些。
代表植物和宠物的角色说:“假如我是宠物的话,如果弟弟想跳楼,我会上前阻止。因为我不想让他这么做。如果我会说话的话,我想跟他说别自杀了好不好,因为他是唯一疼爱我的主人。”
扮演“自杀”的角色说,她对弟弟没有什么感觉,反而对哥哥充满同情。听到哥哥说弟弟阻拦了很多,想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她想哭。
在不少人看来,弟弟很聪明,自杀只是他的一个选项。
家庭雕塑的最后环节,是让妈妈和爸爸自由选择自己的站位。
妈妈逃离出角色人群,和扮演自己的角色站在一起。因为她最懂她。
而爸爸选择能同时照顾到孩子和父母的地方。
他们夫妻两人,一个想逃,一个在权衡和考量。
孩子,是在替全家生病
“家庭雕塑”交流结束后,大家都看明白了问题。
过敏是哥哥的选择,自杀的弟弟的选择。他们都在替家庭生病。
弟弟内心和哥哥是更亲近的,但他不知道能用什么方法,能让哥哥再喜欢他。
人到中年,妈妈和自己的父母交流时,还在索取承认和爱。
她没有办法说服母亲,也很在意父亲的看法。她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淹没了。
她在向父母索取爱,她的两个孩子也在向她索取的爱。
这是一种循环。
爸爸的问题是,距离孩子太远了。
他不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也提供不了太多的支持。
妈妈关心孩子活下来的问题,而爸爸关心的是发展问题。
两个孩子都生病了,爸爸妈妈带他们去治病,但最终发现单纯给他们治病的话,似乎怎么都治不好。
对于这个家庭,精神科医生林红给出的建议是分化。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舒适空间,不被随意打扰。
两个孩子都需要和父母链接,爸爸妈妈和哥哥,爸爸妈妈和弟弟。就像哥哥说的,想要一些独属于爸爸妈妈和他自己的时光。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们不知道后来怎样了,但希望他们都能活成自己的样子。
就算是双胞胎,也是独立的个体,需要父母独一无二的爱和陪伴,也需要在爱中逐渐找到自我。
感觉看了一出戏,要人命的戏!但并没有给出有效的方案。只能交给时间了。
啊这?为什么扮演雕塑的人会知道这个家里,家庭成员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呢?我感觉这是有点玄幻了。
一家子神经病吗
有种然并卵的感觉
其实有可能就是大脑结构有问题
这可以成为一个悬疑恐怖片的开头,想想就怕人。
总归到底还是父母关注的少了,在物质上的无尽满足,父母爱的分配不均,导致两个娃的状况百出,说句不好听的,既然没准备好当父母,又为什么生呢
主要是养孩子的这家大人有问题,应该去治疗。
孩子在替全家生病?!意思是俩孩子的病是心理疾病?不是生理疾病吗?这个家庭没有破裂没有暴力,有亲情有物质基础,哪怕父母忙工作没有太多陪伴,比起农村的留守儿童要强多了吧!
还是毒打挨少了[得瑟]
八岁小孩说这种话??编得没谱了是吧??
这孩子是抑郁症?我看就是小时候惯坏了,打少了。
没看到主角,就看到一群猴子上蹿下跳
老实说,我觉得这种演绎法感觉就像小时候特迷的星座学说,觉得说得好准,条条都在点我。
似乎找到了原因,但是怎么解决这么一堆的事情?
又在瞎编故事会,你这是读者还是知音?家庭、幸福还是意林?青年文摘还是妇女之友?传奇故事还是人生与伴侣?我问遍了DeepSeek,对方AI表示它也不清楚[得瑟]
小时候村里也从没听说哪家小孩闹自杀,自闭,不爱讲话到很正常!但是跟同龄人都爱玩!农忙时都下地累的你屁想法都没有,不听话打一顿,嗷嗷叫的!也不知道城里小孩怎么那么多毛病!
不都是一种病嘛!就是穷病,谁叫你穷还生两个啊[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幼儿园大班学作业做到11点,8多开始,也不知道有啥意义